务实中,渐趋稳定。
谢渊主导的边防部署成效显着,宣府卫、大同卫的防务固若金汤,瓦剌游骑再未敢靠近边境;工部尚书张毅如期完成火器制造,三千件火器全部送抵边镇,将士们的战斗力大幅提升。
吏部侍郎张文修订的《文官考核制度》正式颁布,官员考核以“实绩”
为核心,钻营党系的风气日渐消散,不少有能力的官员得到提拔,吏治为之一清。
旧党方面,石崇、徐靖的密谋屡屡受挫——玄夜卫的严密监控让他们无从下手,徐靖派去联络镇刑司旧吏的人被当场抓获,石崇与李嵩的接触也被周显密奏萧桓。
萧桓虽未即刻处置他们,却削去了石崇的镇刑司密探调度权,将徐靖的诏狱署划归玄夜卫代管,两人虽仍在朝堂,却已无实权,只能在惶恐中暂敛锋芒。
周德在江南查赈灾粮饷时,因未找到诬陷谢渊的“证据”
,又怕被玄夜卫现,最终只能如实奏报赈灾情况,未敢再参与旧党的阴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礼部侍郎林文归档的德佑证据,经张启再次核验,现了石崇、徐靖当年篡改镇刑司旧档的痕迹,周铁据此整理出“旧党构陷案”
的完整证据链,呈给萧桓。
萧桓看着证据链,心中已有了清算旧党的决断,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旧党一网打尽。
次年春,萧桓召集群臣,在奉天殿举行“天德中兴誓师大典”
,谢渊、周显、周铁、王瑾、刘焕等人皆获赏赐,张文因整顿吏治有功被升为吏部尚书,林文升为礼部尚书。
大典之上,萧桓手持谢渊的德佑文书,对众臣道:“此文书非仅为谢卿之证,更是大吴忠良之魂!
朕愿与诸卿一同,以忠为魂,以律为纲,肃清奸佞,共兴大吴!”
众臣齐声应和,声震奉天殿,也震散了旧党最后的侥幸——大吴的中兴之路,已在圣断与忠良的协力中,稳步前行。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年间‘恩承圣断’之役,非仅谢渊洗冤、周德谢罪之单次事件,实为大吴朝局‘从乱到治’之过渡。
萧桓以圣断昭明忠奸,既安忠良之心,又慑奸佞之胆,虽暂留旧党之身,却收其权、监其行,实为‘以缓待急、以静制动’之帝王术。
谢渊以感恩践诺,固边防、整吏治,为朝局立实功;周显以监控防乱,察奸谋、护证据,为肃奸埋伏笔;张文、林文之流弃党争而务实,为朝堂聚合力——此皆为‘风波暂歇而根基渐固’之关键。”
奉天殿的金砖曾承谢渊的感恩之跪,也承周德的不甘之伏,更承萧桓的帝王之威。
那些藏在殿柱阴影里的冷光,终在后续的肃奸之战中消散;那些归档的德佑证据,不仅洗清了一时的冤屈,更筑牢了长久的治基。
这场“恩承圣断”
,告诉后世:君明则臣忠,臣忠则国兴;党争虽能扰一时,却难撼律法与民心之根基。
谢渊的感恩非为私恩,而为社稷;萧桓的圣断非为私宠,而为公正。
君臣相得,忠良协力,旧党虽有暗流,却终难挡中兴之势。
此役之意义,不仅在于风波暂歇,更在于为大吴立“君以实断、臣以实功”
之规,为后世治国者留下镜鉴——唯有以实立身、以律制乱、以民为本,方能让江山永固,盛世长存。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