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链成待赴金銮殿要使奸邪胆魄无(1 / 7)

卷语

《大吴通鉴?证诬录》载:“天德年秋,谢渊于奉天殿朝议时,遭御史周德劾‘德佑年间太上皇蒙尘漠北之际,身掌兵部却缓于营救,坐视边镇危局’。

此劾借‘旧案重提’之势,佐以石崇一党暗中散布的‘私通瓦剌’流言,不仅朝堂上李嵩等旧党成员附议,连市井间都有不实传言流布,致京营将士疑窦、边地军民惶惑,谗言日炽。

渊深知,德佑旧事距今多载,仅凭同袍口头忆述,难敌‘有图有证’的构陷,更恐堕入石崇‘无凭无据却乱政’的圈套。

乃于亥时密召三臣入谢府偏厅:前户部主事王瑾,素掌钱粮档册,曾监太上皇赎金,令其主理赎金调拨账册原件、国库支出凭单及瓦剌使者签收回执;大同旧监军李穆,亲随赵武守边,亲历粮尽拒敌之艰,令其寻访德佑三年‘大同兵虚粮尽’密报原件——此报当年由赵武亲笔书写,盖大同卫朱红监印,更需寻得边镇旧部佐证;玄夜卫死士统领陈默,曾携药潜入漠北,亲受太上皇折佩为信,令其取太上皇玉佩残片、玄夜卫死士行踪记录(载每日潜伏地点、接触人员及密信传递节点)。

复遣人密请三臣协佐:礼部侍郎林文,德佑间曾参赞谈判文书归档,令其依规调取礼部存档的‘漠北谈判案牍’——含萧栎监国时的批文、内阁议事纪要及谈判协议草案;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精于墨痕、印鉴、笔迹核验,令其预备勘验工具,待证据集齐后辨伪存真,出具《文勘核验报告》;刑部尚书周铁,熟稔《大吴律》中证物采集、保存、呈验之规制,令其预判石崇可能质疑的‘证物合法性’,提前援引律法条文备辩。

务使证据链自‘谈判授权’(萧栎批文、内阁纪要)始,经‘赎金筹措’(账册、凭单、回执)、‘边镇策应’(密报、边将佐证)、‘潜营救主’(玉佩、行踪记录),终至‘证物合规’(律例背书、文勘报告),环环相扣,凿凿可凭,无隙可乘。

时石崇一党已察觉谢渊动向,暗遣镇刑司旧吏伪装成谢府杂役,或潜伏于户部、礼部档案库外,欲伺机窃毁账册、文书;更授意诏狱署提督徐靖,拟以‘私藏先帝信物’构陷陈默,欲借‘拿人查物’之机销毁玉佩残片。

渊与诸臣早有防备,借大吴官制流程为盾:王瑾调账册时,持兵部‘边镇防务复核’公文及户部侍郎陈忠联署函,依规走‘军饷追溯’之径,令镇刑司旧吏无从阻拦;林文取存档时,援引《礼部档案则例》‘外政案牍五年内侍郎可调阅,无需帝旨’之条,怼回档案库吏‘无圣谕不与’的刁难;张启核验证据时,同步将勘验底稿抄送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备案存查,防篡改;陈默携玉佩出行时,以玄夜卫‘密件押运’之制,带死士随行,避徐靖拦截。

此‘以规制破阴谋’之策,实为‘以证破诬’之关键也。”

谢府偏厅的烛火彻夜未熄,银烛泪顺着盘龙烛台蜿蜒而下,在案角积成细碎的蜡珠。

烛光照亮案上堆叠的文书与残件:泛黄的户部账册上,刘焕的朱批“照”

二字仍鲜润;瓦剌回执的青铜印鉴泛着旧绿,漠北文字的笔锋间还见当年使者的倨傲;大同密报的纸角虽有火燎痕迹,赵武“誓与大同共存亡”

的墨痕却力透纸背;玉佩残片温润,“桓”

字刻痕处仍留太上皇当年指温;玄夜卫行踪记录的暗记,在烛下映出点点银光,是死士们漠北潜行的印记。

每一页纸都载着德佑年间的忠勇,每一道印都烙着大吴的纲纪,每一片残件都藏着未泯的真相——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故纸,而是戳破谗言的利刃,是稳固军民之心的基石,终将撑起大吴朝堂的清明,更护得德佑年间殉国将士的英名不被玷污,先帝托付的江山不被动摇。

口说无凭难破诬,凿证需寻旧卷书。

赎金账里藏忠迹,密报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