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夜卫的人立刻上前,将石崇和徐靖按在地上,两人挣扎着喊冤,却无人理会。
朝班中一片哗然,李嵩、张文等曾暗中支持石崇的官员,脸色苍白,纷纷低下头。
谢渊出列,躬身道:“陛下英明,肃清奸佞,实乃大吴之幸!”
萧桓点头,目光扫过朝班:“今日之事,警示诸位——朝堂之上,若有再敢勾结奸佞、构陷忠良者,石崇、徐靖便是下场!
另外,令谢渊继续总领军政、监察百官,岳谦加强边卫防务,秦飞肃清旧党余孽,务必让大吴朝局重回清明。”
大臣们躬身应道:“陛下圣明!”
退朝后,谢渊走到奉天殿外,望着远处的皇城,心中明白——这场朝堂暗流虽已暂时平息,可旧党余孽未除,新的挑战仍在前方。
他转身走向兵部衙署,脚步坚定——他肩上的责任,不仅是稳固兵权,更是守护大吴的中兴之路。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元年朝堂暗流之役,非仅谢渊与石崇之私斗,实为大吴中兴之关键试炼。
萧桓借玄夜卫之耳目、刑部之公正、忠良之助力,挫败旧党阴谋,平衡朝堂派系,始显帝王之智;谢渊以刚正立朝,借兵部之权、边卫之固、百官之支持,稳固政局,终成社稷之柱;而石崇、徐靖之流,以私怨害公,以权谋乱政,终落得身败名裂之下场,此亦奸佞之戒也。”
朝堂的暗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权力游戏,而是关乎江山稳固、百姓安乐的试炼。
李嵩的吏治算计、刘焕的粮草博弈、王瑾的中立坚守、张毅的军器立场,看似各自为战,实则都在影响着朝局的走向——忠良者坚守原则,奸佞者谋私乱政,中间者摇摆不定,最终构成了大吴朝堂的复杂图景。
萧桓的胜利,在于他能在信任与制衡间找到平衡点,既倚重谢渊这样的忠良,又不纵容权力过度集中;既肃清旧党,又不引朝堂动荡。
他的帝王之智,不仅在于识破阴谋,更在于借势引导,让朝局朝着清明的方向展。
谢渊的坚守,在于他始终以大局为重,不被党争裹挟,不被私怨左右,以兵权稳固边防,以刚正震慑奸佞。
他的存在,不仅是大吴军政的保障,更是朝堂清明的象征,印证了“忠良为社稷之基”
的真理。
历史的尘埃落定,诏狱署的阴暗角落早已荒芜,可这场朝堂暗流留下的教训,却永远镌刻在大吴的史册中——朝堂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却不能有谋私的阴谋;官员可以有不同的立场,却不能有乱政的私心。
唯有坚守原则、心怀江山,才能在暗流汹涌的朝堂中,站稳脚跟,成为大吴中兴的推动者。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