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莫言封禅皆盛典一半烟霞一半云(1 / 8)

卷语

《大吴会典?礼志》载:“封禅泰山者,非独告天功,实乃固皇权——需天下太平、国祚隆兴为表,需权柄归一、群臣臣服为里。”

天德三年,萧桓东巡封禅,距其初登大宝已二十余年载,距复辟定鼎恰满三秋。

《大吴通鉴》评:“桓之封禅,表面昭‘天德’之治,实则消‘南宫复辟’之余波,镇‘勋贵旧党’之暗流,验‘君臣同心’之虚实。”

泰山云海翻涌之下,既有两代君王的初心映照,更有权力博弈的暗潮奔涌,每一步祭天的礼仪,皆是皇权与人心的精准称量。

泰山

岱顶云飞叩帝阍,衮龙冠影落苔痕。

少年剑劈残碑在,中年圭擎赤胆存。

笏板如林隐暗流,玉牒高封记乾坤。

莫言封禅皆盛典,一半烟霞一半云。

奉天殿的烛火刚燃过半,礼部尚书王瑾便捧着《封禅仪注》出列,象牙朝笏叩击金砖的声响格外郑重:“陛下,三载以来,北疆息烽、南亩丰登、吏治清明,符‘封禅六要’之数。

臣请东巡泰山,告天功、祭地德,以昭天德中兴之象。”

话音刚落,吏部尚书李嵩立刻附和:“王尚书所言极是!

封禅乃盛世盛典,可安民心、固国本,臣请陛下准奏!”

户部尚书刘焕、工部尚书张毅紧随其后,“臣等附议”

的呼声此起彼伏,殿内一派“君臣同心”

的景象。

谢渊立在绯色朝班之,却迟迟未一言。

他望着阶下躬身的群臣,眼底掠过一丝沉凝——李嵩附和,是因封禅后需吏部铨选祭天官员,可借机安插亲信;刘焕踊跃,是想借“筹备供品”

之名填补户部亏空,那笔当年被石崇要挟的旧债至今未平;张毅应和,是盼着工部主持封禅台修缮,从中牟取工料私利。

这“一致赞同”

的背后,藏着多少官官相护的算计,他看得一清二楚。

终于,在萧桓目光扫来时,谢渊躬身开口:“陛下,封禅需耗银百万两、役夫十万众,虽国库渐丰,然西北仍有流民未安,边军仍缺新式火器。

《大吴会典?恤民志》载‘凡盛典,必先恤民力’,臣请陛下三思。”

他刻意援引典制,既点出隐患,又留足余地。

殿内瞬间沉寂。

刘焕的脸色微微白,他早已暗中与张毅商议,欲在工料、供品中克扣三成,谢渊这话无疑是断他财路。

李嵩则皱紧眉头,若封禅搁置,吏部的人事安排便落了空。

唯有刑部尚书周铁、兵部侍郎杨武暗自点头——谢渊所言,正是他们忧心之事。

萧桓指尖摩挲着玉玺,目光在谢渊与李嵩之间流转,殿内的沉默他尽收耳底。

半晌,他缓缓开口:“谢尚书所言极是,民力不可耗。

然封禅非为虚名,乃为告慰先帝、安抚万民。

准奏,但需依三制而行。”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转厉:“其一,经费由户部侍郎陈忠专管,每一笔开支需报御史台核验,谢尚书兼领御史台,全程督查;其二,工料由工部侍郎周瑞监造,张尚书需每日奏报进度,若有克扣,连坐问责;其三,沿途供品由州县直接呈送,刘尚书不得插手,玄夜卫派专人核验。”

这三道旨意,如三把利剑,精准刺中群臣的算计:陈忠是谢渊亲信,御史台督查断了刘焕的贪腐路;周瑞素来刚正,张毅难有舞弊空间;玄夜卫介入,李嵩也无法借州县供品安插人手。

刘焕的额头渗出冷汗,李嵩的嘴角抿成直线,却只能躬身应道:“臣遵旨。”

散朝后,萧桓召来周显,语气平淡:“派玄夜卫北司密切盯着刘焕、张毅,看他们是否敢在封禅筹备中动手脚。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