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条陈时政救亡疏(2 / 3)

范,兴家国之淳风,则朕有攸赖矣。

朕以“天德”

纪元,上奉天心,下从民欲:德者,不仅在宥万民,更在正百官;不仅在修内治,更在靖外氛。

尔中外文武、黎庶臣工,其各恪乃职,勉乃心——居官者当思“食禄思报”

,为民者当念“安分守己”

若有抗命悖法、怀奸挟私者,朕必依律严惩,枭市曹,以肃王纲,以儆天下!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天德元年

条陈时政救亡疏

臣谢渊,谨昧死上言:

臣闻“邦之兴也,由得人;邦之亡也,由失人”

,今大吴社稷阽危,非天亡我吴,实积弊相因之死局困之。

财政崩于上,土地并于中,流民乱于下,边患伺于外,四患连锁,若不猛药去疴,恐噬脐莫及。

然死局非不可破,臣谨按祖宗典制、当世实情,条陈三策核心,辅以止争之法,伏惟陛下圣裁。

臣查《大吴会典?赋役志》载:“凡民田亩税三升,官田五升,勋贵优免不过百亩。”

今则不然——藩王宗室占地千万亩,恃“皇亲”

之免,粒税不纳;士绅阶层借“优免”

特权,隐田达三千万亩有奇,更有勾结胥吏、转嫁赋税于小民者。

反观农桑之民,“三饷”

加征无已,田薄收而税重,鬻妻卖子犹不能偿,是以国课日亏,国库空虚,此财政之根本症结也。

为今之计,当破“优免”

之弊,向既得利益开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停征“辽饷、剿饷、练饷”

三饷,尽释小民苛政之负,以安农心。

遣御史台精悍吏员,分巡天下,按《皇吴祖训》核藩王、勋贵田亩,凡逾制隐田,悉追其税,岁不及额者,以“亏空国课”

论罪。

革除士绅“无限优免”

之权,定“一品优免三十亩,以下递减五亩”

之制,逾额隐田与民田同税,欠税三年以上者,夺其功名,没其隐田。

如此则税基复实,国用可充,庶几脱财政崩溃之困。

臣掌兵部十余载,深知卫所之弊:今卫所兵额四十万,实存者不足二十万,多为老弱疲敝,且将领克扣粮饷、冒领军籍成风,遇敌则溃,遇民则扰。

边患之所以频仍,非无兵也,乃兵冗而不精、饷虚而难继也。

救弊之策,在“汰冗、练精、足饷”

三端:

裁汰各地卫所冗余之兵,保留边卫要地精锐,集中粮饷资源,于宣府、大同、蓟州三地各练野战军三万,选岳谦、李默等忠勇将领统之,赐“临机调遣”

之权。

建立“兵饷直拨”

制度:由户部造册,兵部核验,直接拨付军前,设御史监饷,凡克扣粮饷逾百两者,斩立决,籍其家以充军饷。

工部专设“军器局”

,严核火器、甲胄质量,不合格者追责工部侍郎周瑞等督造官,务使兵有精械,战有底气。

兵精则边患可御,饷实则军心可稳,哗变之虞自除。

臣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今陕西、河南等省灾荒连年,赤地千里,民食草叶、啃树皮者十之七八,流民达百万之众——流民者,非天生叛逆,乃饥寒所迫也,实为起义军之“兵源之馈”

若能稳住民生,则乱源自断。

应急之策有二:

即刻开放国库及藩王“常平仓”

,遣户部侍郎陈忠赴灾区分赈粮,凡流民聚处,设“粥厂”

“栖流所”

<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