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诏书念完,官员们纷纷谢恩,李默、秦云、石崇、徐靖、张文、刘焕、林文、刘景等逆党,都得到了封赏,午门广场的欢呼声,达到了顶峰,复辟的宣告,正式完成。
大同卫的粮车旁,谢渊接到张启送来的密报——萧桓已在午门复位,百官附逆,京师沦陷。
他握着密报的手微微颤抖,却没有哭,只是对杨武(杨武从京营逃出,赶来大同卫)道:“边军不能乱,北疆不能丢。
咱们守好这里,总有一天,要夺回京师,还大吴一个清明。”
杨武的声音带着哽咽:“老师,咱们现在怎么办?京营、宣府卫都附逆,咱们只有大同卫的兵卒。”
谢渊望着北疆的烽火台,眼神坚定:“慢慢来。
萧桓复辟,逆党们定会争权夺利,咱们等他们内乱,再联合忠良,夺回京师。
眼下,先把粮车送进大同卫,别让边军断粮。”
说着,便指挥兵卒继续押运粮车,忧愤的情绪里,藏着护稷的坚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片尾
舆论助逆的辰时,京师终易主:午门广场,萧桓身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封赏逆党,百姓欢呼,复辟终成定局;南宫暖阁,旧居已空,只留永熙帝的匾额,见证着权力的更迭;吏部、户部、刑部等衙署,逆党官员忙着交接印信,筹备“复位庆典”
;玄夜卫北司,秦飞被周显软禁,暗探们只能在暗处保存证据;宣府卫、京营的兵卒们列队守在皇宫外,成为萧桓的“护驾之军”
;唯有大同卫的粮车旁,谢渊带着边军,继续守护北疆,在绝望中,保留着复兴的希望。
逆党们的“从龙之梦”
虽成,却也埋下隐患:石崇掌内阁、玄夜卫,徐靖掌刑部,李默掌京营,秦云掌都督佥事,张文掌吏部,刘焕掌户部,诸人皆贪权,日后必生内斗;萧桓虽复位,却无治国之才,只知享乐,大吴的社稷,在短暂的“复辟狂欢”
后,将陷入更深的混乱。
谢渊站在大同卫的烽火台下,望着京师的方向,心里清楚:夺回京师,非一日之功,可身为“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他不能退。
这护稷的坚守,像一盏灯,在逆局终成的黑暗里,照亮了大吴未来的希望。
卷尾语
舆论助逆待时机案,非“民心所向”
之浅事,乃“逆党借势、官官相护”
之必然——石崇辈以流言为“聚民心之绳”
,以利益诱惑(秦云、张文、刘焕)、把柄胁迫(李默、刘景、李嵩)、权势压制(周显),织密逆谋之网,让舆论成为“复辟之器”
;百姓因惶惑盲从、官员因私念附逆、君弱因病笃难阻,终让逆党得势,江山易主。
此案之诫,在“舆论需导、臣心需正、君权需固”
——舆论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逆党借舆论乱民心,显“舆论失导则国危”
之理;诸臣为私念附逆,显“臣心失正则朝崩”
之实;萧栎因病笃失权,显“君权失固则国亡”
之警。
护纲者谢渊、秦飞虽怀公心,然一远戍边地、一困守暗侦,孤掌难鸣,终难阻逆局。
京师的舆论、南宫的复位、午门的朝拜、大同卫的坚守,皆为“逆党成势”
之注脚——萧桓的复辟,是舆论裹城、官官相护的结果,而非“天意民心”
;逆党的狂欢,是私念战胜公心的结果,而非“正统回归”
。
此案之后,大吴社稷陷入混乱,却也让“公心护纲”
的坚守更显珍贵,谢渊在北疆的等待,终将成为“复兴大吴”
的。
《大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