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罢市相迫,官绅商勾结已明。
某意:允士绅保留三成免役额,循元兴朝旧例,既显朝廷优渥,又防匿田避税;另,漕船每船必插监察旗,随船配玄夜卫文勘官,验米质、核田亩——此二策,你二人看可有疏漏?”
玄夜卫指挥使躬身道:“大人,监察旗需明确文勘官权责,若地方官与米商勾结,文勘官恐遭刁难。
不如加一条‘文勘官遇阻挠,可直接传讯涉案者,无需经地方官’,再给文勘官配玄夜卫令牌,壮其权。”
谢渊点头,在监察旗图样旁补注“文勘官持玄夜卫令牌,有传讯权”
。
户部粮吏郎中却面露难色:“大人,士绅若嫌三成免役过少,仍不罢休,恐罢市难止。
不如再放宽一成?”
谢渊抬眼,目光如炬:“三成已是元兴朝旧例上限,再宽则匿田之弊复萌!
你且看这密报,士绅已给米商送银万两,若妥协,他们只会得寸进尺。
三成免役是底线,监察旗是根本,二者不可再让。”
粮吏郎中见谢渊态度坚决,终不再多言,躬身应下。
谢渊将《免役与监察策》拟毕,赴乾清宫奏报。
萧栎坐在龙榻上,手里捧着《元兴朝免役档》,见谢渊来,忙道:“谢卿,士绅请愿与米商罢市,你可有对策?”
谢渊将策文呈上,又展开监察旗图样:“陛下,臣拟允士绅保留三成免役额,循元兴朝旧例,平其怨;强令漕船插监察旗,堵舞弊漏——如此既安士绅,又护漕运,可解罢市之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萧栎翻看策文,眉头微皱:“三成免役,会不会让士绅觉得朝廷软弱?”
谢渊躬身道:“陛下,三成是元兴朝定的上限,非臣凭空退让。
且臣已在策文中明‘免役需凭玄夜卫核验的田亩为准,匿田者免役资格作废’,可防士绅钻空。
监察旗随船配文勘官,士绅与米商再难掺假,此乃以退为进,非软弱也。”
萧栎点头:“卿考虑周全,准卿所奏!
若米商仍罢市,便命玄夜卫严查幕后,不可姑息。”
谢渊领旨出宫,刚至兵部衙署,便闻亲兵来报:“江南米商已于今日辰时罢市,苏州、松江各米铺皆关门,百姓购米无门,已有民怨。”
谢渊心中一沉,取过密报细看,见“米商领某已囤米万石,拟抬价三成”
,指尖捏紧密报,指节泛白——士绅与米商,竟拿百姓的饥肠作筹码,逼朝廷让步。
谢渊即刻召来玄夜卫指挥使:“你带二十名校尉,星夜赴江南,查士绅与米商勾结的实证——重点查吴郡堂的银钱往来,若能抓到士绅赠米商银锭的现行,一并带回。”
指挥使躬身领命:“大人放心,属下定在三日内查得实证,不让米商借罢市害民。”
与此同时,谢渊拟《告江南百姓书》,写道:“士绅请愿,朝廷已允三成免役,足显优渥;米商罢市囤粮,乃私怨作祟,与民生无关。
朝廷已派玄夜卫查幕后,三日内必令米商复市,凡囤粮抬价者,按《大吴律?食货律》治罪,抄没囤粮,平价售与百姓。”
写罢,命人快马送江南各府,贴于市集、码头,安百姓之心。
次日午时,户部郎中再来,面带忧色:“大人,江南巡抚奏报,苏州百姓已开始抢购余粮,米价已涨一成,若再拖,恐生民变。
不如暂撤监察之令,先让米商复市?”
谢渊冷笑:“撤了监察令,米商与士绅再掺沙掺次米,边军怎么办?百姓今日买高价米,明日吃劣质粮,这是治标还是治本?你若再为士绅说情,便按‘勾结私弊’论罪!”
郎中被斥得脸色惨白,再不敢多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