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官官相护难阻铁笔写春秋(4 / 6)

谢渊走到案前,将七封书信整理好,放入木盒——这些书信,不是废纸,是漕运改革的见证,是士绅贪腐的罪证,是直臣护公的印记。

他让杨武修订《漕运厘弊疏》,将“核田亩”

改为“十年一核,由御史台与地方官联合核查”

,“定粮价”

改为“每岁初由户部、漕运总督联合奏定,不得私改”

,“查贪腐”

改为“玄夜卫北司专设漕运监察科,每季度查一次账目”

——既革除积弊,又留缓冲,避免激化矛盾。

疏文奏准后,江南漕运渐归正轨,当月便解漕粮十五万石,边军冬衣很快筹措完毕,李默送来捷报:“宣府卫士卒皆着新衣,操练更勤,瓦剌再不敢靠近边境。”

漕运改革推进半月后,谢渊收到苏州知府的密报:“江南士绅虽缴粮,却仍暗中抵制——有的故意拖延漕粮起运,有的在粮中掺沙土。”

他召来秦飞,命其派玄夜卫暗探赴江南各漕运码头,监督粮船起运,核查粮食品质:“若现掺沙、拖延,立刻扣船,治粮户与码头官的罪。”

秦飞躬身道:“大人放心,属下定让漕粮足额、足量运抵京师。”

他还让户部侍郎陈忠制定《漕粮验收规程》,规定“漕粮到京后,由户部、御史台、边军代表联合验收,掺沙一成者,粮户补运,码头官革职”

规程推行后,江南士绅再不敢舞弊,漕粮到京率从七成升至九成五,国库渐丰,边军供需无缺。

四月初,谢渊前往漕运总督署(新任总督尚未到任,由他暂代),查看漕粮起运情况。

码头边,粮船排成长队,玄夜卫暗探身着便服,在码头来回巡查;户部官员拿着田亩册,核对粮户的缴粮数额;边军代表捧着验收标准,检查粮中的沙土含量——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与之前的混乱截然不同。

苏州粮户王某(曾匿报田亩,后补缴)见了谢渊,跪地磕头:“谢太保,小人之前糊涂,匿报田亩,今知漕运乃国脉,再不敢舞弊。”

谢渊扶起他,道:“知错能改便好,往后依规缴粮,不仅是为国家,也是为你自家——漕运稳,国库丰,边军能护江南安宁,你我皆能安居乐业。”

王某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愧疚与感激。

五月初,漕运改革初见成效,户部奏报:“今岁江南漕粮已解四十万石,往年全年;漕银收缴足额,边军、京师官俸皆无缺。”

萧栎的病情因国事安稳,竟渐渐好转,能临朝听政,见谢渊奏报漕运情况,笑道:“谢卿,漕运乃国之命脉,你能革除积弊,实乃大吴之幸!

朕欲封你为‘太子太保’,兼管户部漕运事,你可愿担此任?”

谢渊躬身辞道:“陛下,臣掌军政已忙,若再兼管漕运,恐力不从心。

且漕运改革需专人久任,臣推荐御史台左都御史(曾参与查漕运贪腐,清正廉洁),他懂律法、知漕弊,必能续推改革。”

萧栎点头:“卿乃直臣,不恋权位,朕准奏。”

谢渊心中明白,他要的不是爵位,是漕运长久安稳,是边军不再冻毙,是苍生不再受苦。

六月初,新任漕运总督到任,谢渊将七封士绅书信、漕运账目、改革规程一并移交,叮嘱道:“漕运积弊虽除,仍需警惕士绅反扑、官员勾结。

每季度的账目核查,不可松懈;田亩核查,需亲赴田间,不可听地方官一面之词;粮船验收,需三方在场,不可徇私。”

新任总督躬身道:“大人放心,下官必遵大人之法,护漕运安稳,不负陛下与大人所托。”

谢渊返回兵部,杨武送来边军的冬衣清单:“今年冬衣已筹措完毕,比去年多三成,可满足宣府卫、蓟州卫所有士卒需求。”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