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挑战——勋贵的阻挠、部门的掣肘、边地的战事,但只要有这十万士卒的支持,有鲁王等宗室的理解,有陛下的信任,他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让团营成为守护京师的钢铁长城。
返回兵部衙署后,谢渊连夜整理操练记录,将各营的表现、鲁王的批注、玄夜卫的监控报告都整理成册,用锦盒装好,准备明日呈给陛下。
案上的烛火跳动着,映着他专注的脸庞,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他才放下笔,揉了揉酸的手腕。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
,卯时到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他知道,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还有更长的路等着他去走。
片尾
次日早朝,谢渊将操练记录呈给萧栎,萧栎翻看后,龙颜大悦,对百官道:“谢渊整训团营三月,十万人列阵操练,声震南宫,战力初显,实乃我大吴之幸!
李嵩、刘焕暗中阻挠操练,罚俸半年,不得再干预团营事务!”
百官齐声应和,李嵩、刘焕脸色惨白,却不敢反驳。
此后,团营操练更勤,战力日强。
不出一月,瓦剌果然犯边,谢渊率团营与边军协同作战,大败瓦剌,收复失地。
捷报传回京师,百姓扶老携幼,站在路边迎接凯旋的军队,齐声高呼“谢大人万岁”
。
南宫的鲁王也亲自到城门迎接,对谢渊道:“大人果然不负众望,守住了大吴的江山!”
谢渊望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清楚,今日的胜利,不是他一人之功,是十万士卒的血汗,是改革的成果,是所有支持他的人的力量。
那校场的惊雷,不仅震醒了朝堂的沉疴,更震出了大吴的军威,成为史册中一段不朽的传奇。
卷尾语
校场惊雷案,以辰时谢渊督催炮药始,以申时操练凯旋终,短短六时辰,浓缩了“改革显实绩、权斗见分晓”
的壮阔图景。
谢渊未因勋贵暗阻而退缩,未因部门掣肘而停滞,以“督炮药破供应困局、惩乱将立军法威严、显战力获宗室支持”
为策,将十万人的列阵脚步声,化作震碎流言的惊雷,既挫败了勋贵“借细故构陷”
的阴谋,又彰显了团营整训的实效——此案暗合明代“于谦督京营列阵,震慑朝野”
的历史风骨,更验证了“改革需以实绩为盾,以铁血为矛”
的真理。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刚柔并济”
的极致:对勋贵与贪腐官员的“刚”
(惩王庆、逼周瑞),是为破除改革阻力,立军威之严;对宗室与士卒的“柔”
(邀鲁王观阵、厚待士卒),是为凝聚改革共识,固民心之基;对帝王的“坦诚”
(献记录、诉防务),是为获取最高支持,避“功高震主”
之嫌。
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既未因“刚”
引朝堂动荡,也未因“柔”
失改革锐气,实现“严法与民心、改革与稳定”
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亲擂战鼓,十万人列阵校场,声震南宫地砖,勋贵暗阻皆败。
帝赞曰:‘有渊在,京师无忧矣!
’后瓦剌犯边,渊率团营破之,收复失地。”
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军制改革”
的核心逻辑:积弊非一日之寒,破弊需铁血之力;然铁血非苛政,需以“实绩”
立信、以“民心”
立威——谢渊的十万人阵,不仅练出了战力,更练出了“军为民守、民为军赞”
的鱼水情,这才是改革最坚实的根基。
校场的青石板,曾因勋贵的懈怠而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