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敢以孤铮摇龙案甘持赤胆斩荆榛(5 / 5)

署。

晨曦透过衙署的窗棂,照在“兵部”

二字的匾额上,那匾额还是永熙帝在位时所题,边角已有些斑驳,却依旧苍劲有力。

他抬手抚摸着匾额上的墨迹,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永熙帝末年,他还是兵部侍郎,萧栎还是亲王,两人曾在这衙署的书房里,连夜翻阅镇刑司的旧档,就着一盏孤灯,逐字核对贪官的罪证,那时萧栎曾拍着他的肩说“谢兄,他日若有机会,咱们定要整饬吏治,还天下一个清明”

;德胜门之役时,他站在城楼上,看着萧栎率军冲锋,箭矢擦着耳边飞过,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便懂彼此的决心;还有那些牺牲的将士——宣府卫的总兵,为了掩护百姓撤退,战死在城门下;兵部的文书小吏,抱着军粮账册,死在旧党的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人,羽林军已在城外校场集结完毕,请您启程。”

亲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

谢渊回过神,抹了抹眼角的湿润,转身走出衙署。

门外,玄夜卫指挥使周显正牵着一匹白马等候,马背上驮着崭新的奉迎使袍服。

“谢大人,此去阳和卫,路途遥远,玄夜卫已在沿途设下驿站,确保安全。”

周显递过马缰,“太上皇若还京,新政必能顺利推行,这是大吴之幸。”

谢渊接过马缰,翻身上马。

阳光洒在他的绯袍上,泛起温暖的光泽。

他勒住马,回头望了一眼京城的城楼——那是他守护了半生的地方,是无数忠良用生命换来的安稳。

他知道,奉迎太上皇只是一个开始:回京后,要彻查旧党余孽,清理六部积弊;要整顿边军,补足粮饷,让将士们不再受冻馁之苦;要推行新政,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

前路依旧漫长,或许还有更多的艰险,但他不怕——因为他心中有永熙帝的嘱托,有萧栎的信任,有那些牺牲将士的期盼,更有对太祖萧武“以孝治天下、以仁安百姓”

的承诺。

“启程!”

谢渊大喝一声,一抖马缰,白马嘶鸣一声,朝着城外的校场奔去。

身后,三千羽林军整队出,甲胄铿锵,旗帜飘扬,朝着阳和卫的方向前进。

晨曦中,这支队伍像一道洪流,载着大吴的希望,奔向远方。

卷尾语

紫宸殿一奏,谢渊以孤臣之身,破旧党官官相护之局,揭边饷克扣之弊,看似为奉迎太上皇,实则为新政铺路,为黎元请命。

当此之时,旧党盘踞六部,特务机构为其爪牙,稍有不慎便会身败名裂,然谢渊凭“忠直”

之心、“缜密”

之谋,借玄夜卫之密探、三司之会审,层层剥茧,终得真相,此非仅个人之勇,实为社稷之幸。

观其行事,可知“孝”

非空言,需以实利亲之;“忠”

非愚从,需以正道辅之。

他借迎驾之议,牵出贪腐之案,既全了“孝亲”

之名,又行了“除奸”

之实,一举两得,尽显辅臣之智。

而萧栎虽初登大宝,却能明辨是非,准其奏请,亦见明君之度。

后世读史,多赞谢渊“敢言直谏”

,却少有人知其背后的博弈之险、查案之艰。

紫宸殿上的寂静,是旧党的恐慌;三司长会审的铁证,是忠良的坚守。

此一事,不仅为大吴新政扫清了障碍,更彰显了“天下为公”

的治道初心,成为大吴中兴史上,不可或忘的一笔。

hai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