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语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瓦剌夜袭金水桥,太保谢渊长子、正七品京营校尉谢勉率亲兵乡勇死战,身被三创,力竭殉国,尸叠桥板,阻敌三日。
勉死前啮指出血,书‘死守’二字于帛,藏怀中,握之不放。
帝萧桓闻勉殉,辍朝三日,亲赴金水桥灵堂殓忠。
时内奸案:工部营缮司主事郎文(正六品)换朽栅、户部郎中宋文(正五品)扣粮饷、刑部郎中陆淳(正五品)纵奸,皆通敌迹。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勘得罪证,刑部侍郎刘景(正三品)主审,然吏部尚书李嵩(正二品)为郎文请托,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为宋文辩解,谓‘边战正急,轻罪可宥’,帝怒拒,曰‘忠勇殉国,奸佞苟活,何以对天下’。
殓礼日,帝抚勉尸,见其指节崩裂、掌握血书‘死守’,恸哭不能止,命曝郎、宋、陆三贼尸三日,追赠勉正五品京营佥事,谥‘忠烈’,血书藏太庙,与神武帝遗剑同祀。
史臣曰:‘桓之殓勉,非独悼一校尉,实乃彰忠惩奸、固军民之心。
血书“死守”
二字,非仅勉之誓,更成大吴守土之魂。
’”
《玄夜卫档?殓忠录》补:“谢勉血书以帛为材,长尺许,宽五寸,‘死’字笔锋如刃,‘守’字捺画似桥,血痕凝紫,指印嵌帛,乃勉啮左指所书——验尸时见其左指缺半甲,血肉模糊,应是书毕剧痛,握帛更紧。
帝见血书,叹曰‘此非帛,乃大吴之骨也’,命礼部以鎏金匣盛之,供奉太庙西庑,朔望亲祭。”
紫禁风悲拂素旌,金水桥寒忆死征。
弱冠请缨承父志,单桥拒敌抱君诚。
铳透左肩仍奋刃,箭穿右膝不回营。
血书“死守”
凝忠魄,尸叠桥板阻敌兵。
朕怀壮烈辍朝祭,泪洒灵前见指崩。
三百亲兵同殉义,五百乡勇共捐生。
追封佥事谥“忠烈”
,永祀祠中伴列卿。
从此大吴传死守,莫教忠骨负清明。
金水桥畔,寒意凛冽,血渍未干,忠魂殉国,遗骨堆积如峦。
烈士勉书“死守”
二字,凝聚满腔心血。
帝王亲临,殓收英雄遗骸,泪洒冠冕。
奈何郎、宋、陆辈,心怀奸佞,通敌求利;李、刘之臣,谄媚护奸,罔顾大义。
谁能怜惜那二十余岁的青春忠骨,独抱孤忠,光照汗青。
忆昔夜袭胡尘,勇士们奋勇冲击,撕裂朽栅。
短铳声响,勇魂消逝。
有勇士左肩中铳,却仍挥舞利刃;右膝嵌箭,亦决计不返家园。
毅然啮指书帛,留下“死守”
誓言,甘愿捐躯,叠尸以阻胡沙。
帝王亲来抚尸,见那残血犹存,悲痛恸哭于桥边,彼时日色已斜。
血书藏于袖中,握至成疤。
帝王轻抚忠骸,感叹物是人非。
为明法纪,遂斩奸佞,曝尸示众,追封烈士,赐予谥号,以慰忠魂。
于太庙之中,永祀那写有“死守”
的帛书;桥畔之侧,长栽象征忠烈之花。
至今谈及谢郎等英烈之事,仍令君臣闻之泪湿衣纱,感慨万千。
金水桥灵堂搭于桥畔东侧,青幔低垂,白幡飘摇,风过幔动,似有呜咽之声。
灵堂正中停着谢勉的灵柩,梓木为材,是礼部侍郎林文(正三品)按“五品官丧仪”
调拨,然棺身未漆,仅覆素帛——谢渊言“儿殉国时衣染血,棺亦当素,以志其忠”
。
灵前供案上,摆着谢勉的环刀(卷刃者)、青布战袍(血污未洗),还有半块干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