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再谋乱。”
陈忠为防再有人私调粮,奏请完善《户部调粮制》:“调粮千石以下,需户部尚书、侍郎双印;调粮千石以上,需加兵部勘合;调粮万石以上,需奏请陛下御批。”
萧桓准奏,陈忠还在户部设“粮饷督查科”
(从五品),专司调粮核验,由沈言兼管(沈言是兵部员外郎,兼管户部科,体现跨部协作)。
“沈员外郎,”
陈忠道,“你熟悉柳成案,管粮饷督查,定能防奸吏钻空子。”
张毅虽查办了工部郎中赵安,却也知道南京的长江天险需加固,奏请造舟百艘,加强江南江防:“陛下,京师固,江南也需防——造舟百艘,既能防瓦剌从江南偷袭,也能安抚江南百姓,让他们知道朝廷重视江南。”
萧桓准奏,周瑞率工部匠人去江南造舟,还派京营兵卒驻守南京,确保江南安稳。
“周侍郎,”
张毅叮嘱,“造舟要坚固,兵卒要可靠,绝不能再出赵安那样的奸吏。”
秦飞将柳成案的罪证(密信、私刻官印、供词)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永世警示”
封条。
他对张启道:“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让后世官员知道,谋迁叛逃、背叛百姓的下场!”
张启点头:“秦指挥使放心,下官会派人看守,绝不让人擅动。
日后若有人再提‘南迁’,就拿这些罪证给他们看!”
傍晚,萧桓与谢渊登德胜门城楼,夕阳把城楼染成金色。
“谢太保,”
萧桓望着远处的炊烟,“若不是你截获密信、揭穿阴谋,京师恐怕已乱了。”
谢渊道:“陛下,这是臣的本分。
京师是大吴的根,百姓是大吴的本,只要守住根、护住本,大吴就能永远安稳。”
萧桓点头,拍了拍谢渊的肩:“有你在,朕放心。”
江南百姓听说萧桓不南迁,还派周瑞造舟加固江防,自在南京秦淮河畔摆宴庆祝。
南京知府递奏报:“百姓们都说,陛下圣明,不弃江南,也不弃京师,是大吴的好皇帝!”
萧桓看了奏报,笑着对李东阳道:“百姓安乐,就是朕最大的心愿。
柳成想迁南京,是为夺权,朕不迁,是为百姓——这就是朕与他的区别。”
李东阳道:“陛下心系百姓,百姓自然爱戴陛下。
有百姓支持,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倒不了。”
谢渊按萧桓旨意,扩编九门守御兵卒五千人,从边卫选拔精锐补充。
“这些兵卒都是守过边的,懂战法、能打仗,”
谢渊对杨武(兵部侍郎,正三品)说,“你要好好训练他们,让他们尽快融入九门防务。”
杨武道:“大人放心,属下已制定训练计划,每日练刀、练弓、练火器,不出三月,定能让他们形成战力。”
刑部尚书马昂(正二品)修订《大吴谋叛律》,加重“谋迁叛逃”
之罪:“凡谋弃京师、迁他地者,斩;凡私刻官印、协助谋迁者,斩;凡包庇谋迁者,贬谪琼州,终身不得回京。”
刘景道:“马尚书,这部律能震慑百官,再没人敢提‘南迁’了!”
马昂点头:“律法严明,才能保京师安稳、百姓安乐。”
李嵩擢升一批在南迁案中表现突出的官员:沈言升兵部郎中(正五品),陈忠加“太子少保”
衔(从一品),秦飞升玄夜卫副指挥使(从一品)。
“你们都是忠良,”
李嵩对他们说,“陛下重视你们,你们要继续为大吴效力,守护京师。”
沈言、陈忠、秦飞齐声应诺:“定不负陛下与李尚书的信任!”
京师国子监的学子们写文章歌颂萧桓“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