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书调遣,死守边地,不让瓦剌南下半步!”
瓦剌左贤王闻知张端、刘凯流配、谢渊获陛下重信,京营士气更振、九边边防更固,遂彻底放弃南下之念,率部退回漠北深处——探子来报,瓦剌营中已开始拆帐篷,连之前囤积的粮草都烧了大半。
京师的烽燧燃起平安火,一串接一串,从西直门连到卢沟桥,橘红色的火光在暮色里跳动,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那是忠勇的见证,是信任的纽带,在三月的春风里,温暖了整片土地。
片尾
德佑十五年三月十五,萧桓下旨:张端、刘凯流配大同卫,命玄夜卫卒沿途护送,若二人有反抗或通敌之举,可就地正法;其串联的廿余位官员,经玄夜卫勘问,五人私通王直旧党,下诏狱署待审,其余十七人罚俸三月,派往通州粮仓督运粮饷,戴罪立功。
玄夜卫“朝堂弹劾勘核司”
正式挂牌,日便收到三份弹劾奏疏——秦飞率文勘吏按制勘验,现其中一份弹劾礼部尚书杨荣的奏疏,笔迹与李谟旧党一致,当即拘拿递疏者,避免了又一场冤屈。
兵部“兵符三重核验制”
写入《大吴兵律》,九边各镇皆派文吏来京学习,大同卫指挥使王三特意带了份“调兵流程图”
回去,说要贴在卫所衙署的墙上,让每个将领都记牢。
谢渊仍住在京营的帐篷里,与兵卒同食同住——有人劝他搬回兵部官署,他却笑:“住在这儿,能听见兵卒的鼾声,心里踏实。”
京师百姓自在德胜门内搭了个“谢公亭”
,虽未获朝廷批准,却常有老弱妇孺提着粥、拿着饼去,说“给谢尚书留着”
。
李东阳在《内阁记事》里写道:“谢尚书之忠,如岳峰、陈烈之流,大吴有此臣,实乃社稷之幸——若天下官员皆如谢尚书,何愁边患不平、百姓不安?”
玄夜卫继续清查张端、刘凯的同党,至三月底,共抓获理刑院典吏、户部主事等十人,皆判流刑配九边——他们中有人曾帮张端伪造“兵卒私语录”
,有人曾为刘凯传递旧党消息,如今都成了阶下囚。
萧桓还命内阁编纂《忠良录》,派翰林院编修赴各地采集岳峰、陈烈、谢渊等人的事迹,计划颁行天下,“以励百官之忠,以醒万民之智”
。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三月,张端、刘凯构陷渊,帝召廷议对质。
渊持兵符、议事录自证,免冠叩愿死明志,群臣震动。
帝知渊冤,斥端、凯之奸,流配二人,慰渊留任,仍掌京师及九边兵权。
渊益感奋,练京营、固城防、整边务,瓦剌遂不敢南下。
帝尝谓近臣曰:‘渊之忠,可比岳峰、陈烈,非此臣,京师难安,大吴难固。
’”
《玄夜卫档?廷议录》补:“朝堂对质案后,帝命玄夜卫将‘张端刘凯构陷案’卷宗抄送九边各镇、六部诸司,令‘百官知忠则荣,知奸则辱,勿蹈端、凯之覆辙’;又命兵部将‘兵符三重核验制’推行九边,凡边将调兵,皆需经双符、双印、内阁辅副署,玄夜卫勘验存档。
德佑十五年夏,京师仓廪充盈,兵卒精练,九边无警,大吴边防遂入鼎盛之期,时人谓‘谢公守边,胡尘不起’。”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