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血书叩阙救边荒募得忠勇守四方(1 / 5)

卷语

《大吴史?忠义传》载:“德佑十四年十二月初七,石迁案甫结,内阁仍有臣议南迁——户部侍郎李默(李谟旧党,前次密信案漏网者)奏‘九边兵疲,军饷匮竭,募兵必耗国帑,不若暂迁南都以避’。

时兵部侍郎谢渊自大同卫归,携边民血书入阙,跪伏午门,恳请‘募边民丁壮补军,死守神京,勿弃宗庙’。

帝萧桓闻之,召入御书房,渊呈血书,且揭李默私吞募兵粮款、通胡商谋利事,殿争至暮,帝终纳其议。”

《玄夜卫档?奏议录》补:“渊所携血书,凡廿三页,皆边地粗麻纸,血痕含边地特有的草木灰(边民止血所用),指印大小不一,有老有少——玄夜卫勘验,确为大同、宣府卫边民真血所书。

又查李默,德佑十四年十月至十一月,借‘募兵预备粮’之名,私吞江南漕粮二万石,转售胡商,得银一万五千两,藏于其城郊私仓,此节入《李默贪腐案勘卷》,存诏狱署东库第二十五柜。”

血书染纸叩宫墙,哭请君王守故疆。

奸吏私吞军饷去,忠臣力谏募兵忙。

午门雪落心犹热,御殿言切志更刚。

莫弃边民同死战,且凭热血固宗祧。

血书叩阙救边荒,募得忠勇守四方。

贪吏伏诛民心快,贤臣定策国威扬。

雪融塞北春将至,风暖江南岁渐长。

莫忘当年纾难日,一腔热血护朝堂。

十二月初七的雪,比前几日更密了些,神京的午门广场上,积雪已没过脚踝。

谢渊裹着件半旧的棉袍,怀里揣着沉甸甸的血书,站在广场的寒风中,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这血书是他从大同卫带回的,昨日在卫所,边民们围着他,用咬破的手指,一笔一划写就,老妪王阿婆的指印还带着颤,孩童小石头的血字虽歪歪扭扭,却写得极重,纸页都被戳破了几处。

“谢侍郎,”

玄夜卫卒周冲跟在他身后,声音压得很低,“周指挥使刚传信,李默在御书房外游说内阁,说您‘裹挟边民,意在邀功’,让陛下别见您。”

谢渊的眉头皱得更紧,他早知道李默是李谟旧党,前次石迁案中,李默虽未直接涉案,却总在暗处阻挠主战——这次私吞募兵粮款,更是把算盘打到了边民头上。

他摸出怀里的血书,纸页上的血痕已干涸,却仍像带着温度,烫得他手心疼。

“见不见,我都要闯,”

谢渊的声音很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边民们说‘愿随官军守土,哪怕吃草根’,我不能让他们的血白流,更不能让李默这样的蛀虫,毁了大吴的根基。”

御书房内,李默正捧着户部账册,对着萧桓躬身道:“陛下,谢侍郎欲募边民为兵,看似可行,实则隐患无穷——边民未经训练,恐难御敌;且募兵需粮饷,户部现存粮仅够京营三月之用,若再拨给边民,神京必陷粮荒。”

他身后的理刑院主事孙谦(李默同党)立刻附和:“李侍郎所言极是!

谢侍郎刚从大同卫归,恐是被边民缠扰,才动了‘募兵’之念,非万全之策。”

萧桓坐在龙椅上,手指捏着案上的血书——那是谢渊方才让小太监递进来的,他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李默打断。

“边民的血书,”

萧桓的声音很淡,“李侍郎看过吗?上面写‘愿捐粮捐丁,只求陛下不弃’,若真如你所说,边民何以有此决心?”

李默心里“咯噔”

一下,他没见过血书,却仍强辩:“陛下,此血书恐是谢侍郎伪造,意在胁迫陛下——边民愚昧,怎会主动请缨赴死?”

正说着,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谢侍郎跪伏午门,说‘若陛下不纳血书,便跪死在广场上’!”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