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定边饷制,帝准其议:设边饷监察御史,由风宪司直领,户部、内库月终会核,立亏空者斩之律。
时人谓岳峰之幸,在帝终悟;周毅之悲,在时不我待。
"
卷尾
《大吴史?论》曰:"
文华殿对质,非独岳峰一身之辩,实乃大吴君臣信任之试金石也。
李嵩以匿名信构陷,假北元文为饵,恃镇刑司为爪牙,何其毒也;王显扣粮肥私,李德全罗织罪名,何其贪也。
然帝终能辨伪,赖岳氏四代血誓之昭昭,谢渊风宪之耿耿,沈峰玄夜之持正——此非天幸,乃忠良之气未绝也。
夫边将之难,难在远:远于朝堂,则谗言易入;远于中枢,则粮饷易亏。
岳峰戍边二十载,战勋累累,竟因一封伪书而临危,何也?盖因奸佞窥其兵权,欲夺之而甘心,故借通敌之名,行削藩之实。
观周毅杀马充粮,密信撑不过十日,非士卒不勇,实粮草不继;非关城不固,实中枢不援。
《军卫法》载君信则将勇,将勇则边安,诚哉斯言!
神武帝赐忠勇印,非赏岳氏之功,乃立君臣互信之范;永熙帝诫疑字最毒,非护岳峰之短,乃保社稷之基。
德佑朝之险,在帝一度惑于群小,几致边镇崩摧;其幸,在终能翻然,诛奸佞以谢边军,更饷制以固边防。
宁武关破后,百姓收周毅遗骸,见其甲胄内藏一纸,血书臣不负国四字,与岳氏誓书笔迹虽异,其心则一。
后宣府立双忠祠,祀岳峰、周毅,祠联曰血誓照青史,孤忠守北门——此非仅祭二人,实祭天下忠而见疑者,望来者鉴之:君疑臣则国危,臣负君则国亡,二者相得,方为长治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