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三十年前霜雪恨今朝重翻是非浑(4 / 5)

岳峰不甘心,将关键账册与证词抄录三份,一份藏在风宪司的密柜,一份托付给老御史刘适,一份缝在贴身的衣袍夹层。

他在抄本末尾批注:“泰昌七年亏空未补,宣府卫现存粮库仍有‘虚账’旧习,若不根治,日后必再出祸端。”

王林带人来收账册时,只拿走了原件,却不知抄本已悄然流传。

此后数年,岳峰每逢边关报粮荒,必在奏疏中提及“泰昌旧痕”

,提醒朝廷核查粮账。

英国公府视他为眼中钉,多次设计陷害,都被他凭借旧案留下的防备化解——那些尘封的旧档,已成为他对抗贪腐的隐形利刃。

大同卫急报“粮尽矢绝”

,岳峰在军帐中翻看周昂的塘报,“粮车短少”

“验粮文书造假”

等字眼,与泰昌朝旧档如出一辙。

他从怀中掏出那份缝在衣袍里的抄本,纸页已被汗水浸得脆,却字字清晰。

“原来如此……”

岳峰恍然大悟,泰昌朝的亏空不是个案,而是勋贵与边吏勾结的惯技。

张懋父子两代人都用“损耗”

“变卖”

的名义克扣军粮,三十年前的旧痕未愈,新的伤疤又在大同卫的城墙上绽开。

他猛地拍案,调兵符在案上震颤——这次,绝不能让旧案重演。

岳峰在调兵的同时,命玄夜卫缇骑突袭宣府卫粮库,果然查获与泰昌朝如出一辙的“虚账”

:“每车短少五石,记为雪灾损耗”

,记账人的笔迹竟与赵全有七分相似。

缇骑还在粮库地窖找到一箱旧物,其中一张泰昌七年的粮票,与大同卫现在使用的粮票版式相同,盖着的都是英国公府的私章。

岳峰望着粮票上模糊的私章,指节捏得白。

旧档中的“损耗”

二字,此刻化作大同卫城墙上士兵冻裂的双手;泰昌朝的血泪,正在德佑朝的风雪中重演。

大同卫解围后,岳峰再次奏请重审泰昌朝边防案。

这次,萧桓看着两份相隔三十年却如出一辙的账册,又听闻大同卫殉国士兵的惨状,终是下旨:“彻查泰昌至德佑年间边粮亏空,无论勋贵平民,一查到底。”

诏狱署的档案室里,岳峰亲手拆开尘封的樟木箱,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泛黄的卷宗上,那些模糊的墨迹仿佛渐渐清晰。

他轻声道:“泰昌朝的弟兄们,德佑朝的雪停了,你们的冤屈,该昭雪了。”

片尾

《大吴史?岳峰传》载:“德佑三十七年冬,岳峰以泰昌朝旧档为铁证,揭三十年边粮亏空积案。

查实英国公张懋父子两代克扣军粮三十万石,构陷忠良七人,罪证确凿。

帝萧桓震怒,下旨‘张懋削爵流放岭南,家产抄没入边军粮仓;涉案勋贵十三人夺职,文官二十九人下狱,皆论罪伏法’。

史称‘此案之破,非仅赖德佑朝新证,实凭泰昌旧档之痕;岳峰之勇,非仅敢抗勋贵之势,更在守三十年历史之真’。

泰昌朝边军冻毙者三百七十一人之名,终入忠烈祠,牌位与德佑朝大同卫殉国将士并列,每岁冬祭,香火不绝。

祠前石铭曰:‘雪埋忠骨三十年,终有青史昭沉冤’。”

卷尾

《大吴史?边防志》论曰:“边粮亏空之弊,肇于泰昌,显于德佑,非一朝一夕之故。

泰昌之痕未消,德佑之祸复起,皆因勋贵结党营私,文臣互为包庇,官官相护之网深不可破,贪腐之根盘结难除。

岳峰重翻旧档,非为追咎既往之失,实为警示来者之戒。

三十年旧案,账册会朽,墨迹会淡,然边军冻裂之指、城上未寒之骨,皆为不灭之证。

所谓‘以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