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锦囊,与周毅的血书放在一起。
李德全进来禀报:“陛下,龙旗已备好,明日卯时,午门广场的三军将士就等您检阅了。”
萧桓点头,望向窗外的星空。
北风依旧凛冽,但天边已隐隐透出鱼肚白。
他知道,明日的龙旗一旦升起,不仅要驱散北疆的风雪,更要扫尽朝堂的阴霾。
这份亲征诏书,是战书,是承诺,更是大吴走向清明的开端。
片尾
亲征诏书的颁布,如一道惊雷劈开京师的阴霾。
边军士气大振,百姓人心安定,贪腐的勋贵与镇刑司旧部惶惶不可终日,玄夜卫按诏书罪证清单稳步清剿,京师呈现出久违的清明。
王林在诏狱彻底绝望,其党羽被连根拔起,再无翻盘可能。
午门广场上,三军将士已列阵待,龙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只待誓师号角吹响,便随萧桓北出居庸,去赴那场与边军共守国门的约定。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载:“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九,帝颁亲征诏书于午门,诏曰:‘朕在,则国门在;亲征,则边军安。
’引太祖、元兴帝亲征先例,明‘贪墨立斩’之令,安抚军民,震慑奸佞。
诏书既颁,边军振臂高呼,京师百姓夹道相庆,贪腐勋贵皆敛迹。
论曰:‘亲征诏书非仅军事之檄,实乃政治之纲。
萧桓以血书明边军苦,以朱批示反腐决,借亲征之名,行革新之实。
其‘与边军共守国门’之语,振民心而凝士气;‘贪墨立斩’之令,清吏治而肃朝纲。
王林之绝望,勋贵之敛迹,皆为此诏之效。
可见帝王之诏,重不在文辞,在民心所向;亲征之勇,重不在冲锋,在上下同心。
’
(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三十,午门广场积雪未消,三军将士披甲列阵,只待明日誓师,龙旗直指北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