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大吴会典?都察院志》载:“御史掌风宪,察中外百司之奸弊,凡军国大事有亏国体、害民生者,虽勋贵大臣亦得弹劾,虽兵事机务亦得参议。
免冠争谏者,非不敬,乃以国事为重也。”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廷议第九日,紫宸殿的空气凝重得像要滴出水来。
连日的争论让朝堂裂痕愈明显,主战派见萧桓迟迟未下开战旨意,终于按捺不住,将矛头直指谢渊。
御案上,云州、钦州的血书压在奏折下,暗红的指印透过宣纸隐隐可见。
檐外的秋风卷着残雨敲打窗棂,像在为一场激烈的争辩擂鼓。
免冠叩血书呈,不为虚名为国生。
烽火边关千里骨,徭役故土十家空。
风宪岂容奸佞误,丹心敢对苍生平。
莫言书生无壮志,一纸民声重万兵。
辰时九刻的钟声余韵尚未散尽,威远伯李穆已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
他见萧桓翻阅谢渊那份“三实”
核查奏疏时频频点头,指尖甚至在“核粮需三司联查”
的批注上轻轻点过,猩红的公侯袍袖猛地一甩,带起一阵疾风,指着谢渊怒斥:“谢渊!
你放肆!”
声音震得殿中烛火剧烈摇晃,金黄的烛泪顺着烛台蜿蜒而下,在紫檀木案上积成小小的水洼。
李穆的脸涨得通红,鬓角的白根根竖起,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喷出来:“你一介风宪官,领着都察院的俸禄,拿着朝廷的薪银,不好好去查地方贪腐,却在这紫宸殿上屡屡阻挠军务,究竟是何居心?”
他往前逼近两步,腰间的玉带扣“哐当”
撞在护心镜上,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惊得内侍慌忙扶住御案上的茶杯:“兵事自有五军都督府运筹、兵部调度,轮得到你这连弓都拉不开的酸儒指手画脚?”
李穆的指尖几乎要戳到谢渊鼻尖,唾沫星子飞溅在青袍上,“三番五次阻挠开战,不是怯战是什么?分明是误国!
是要让大吴的江山断送在你手里!”
李穆猛地转向御座,“咚”
地单膝跪地,甲胄碰撞金砖的声响沉闷而决绝:“陛下!
都察院执掌风宪,就该管贪官污吏、察地方弊政,不该越俎代庖插手军务!
谢渊以文臣干政,屡屡阻挠军机,此风绝不可长!
恳请陛下治他越权干政之罪,以儆效尤!”
几位与李穆交好的勋贵武将立刻出声附和。
忻城伯赵武“哐当”
一声踏出列,他常年驻守南疆,铁甲上还沾着未擦净的锈迹,声音粗如砂纸:“威远伯说得对!
谢御史连刀都没握过,马都骑不稳,怎知边军风餐露宿的疾苦?不过是靠几本霉的史书空谈误国!”
他抬手拍着自己的护心镜,“打仗要的是刀枪,不是笔墨!
再让这酸儒拖下去,大同卫的弟兄们都要成北元的刀下鬼了!”
山海关总兵紧随其后,他腰间的佩刀因激动而剧烈晃动,刀鞘撞击甲片出“哗啦啦”
的声响:“末将请战!
再拖下去大同就真完了!
谢御史若能担保大同不失,我等甘愿听令,否则就该闭紧嘴巴,别在这耽误军国大事!”
他的声音带着边关的风霜气,却透着不容置疑的逼问。
殿中瞬间吵嚷起来,“越权干政”
“怯战误国”
的喊声像冰雹般砸落,密集得让人喘不过气。
威远伯李穆的咆哮、忻城伯的呵斥、总兵官的怒吼混在一起,震得梁上的积尘簌簌落下,连檀香燃烧的青烟都被搅得支离破碎。
镇刑司太监王瑾缩在鎏金柱后,半张脸隐在柱影里,只露出一双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