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大吴会典?边防篇》载:"
九边盐路,乃边防命脉,若为敌所控,则军心动摇。
漠北异动,往往始于盐引之谋。
"
德佑二十年春,玄夜卫的密信带着漠北的风沙抵达京城,揭开了一场冒充代王、勾结瓦剌的惊天阴谋。
当飞鹰纹盐引的钤印与王林案旧印的磨损痕迹重叠,当宗室的"
安抚论"
遇上谢渊的"
断盐策"
,这场由残影掀起的风暴,终将在帝心的决断与孤臣的锋芒中,露出藏在暗处的獠牙——边防的稳固,从不在妥协的安抚里,而在识破伪装的清醒之中。
"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
谢渊案头的密信泛着粗粝的质感,狼山桑皮纸特有的纤维在晨光中根根分明,边角还沾着漠北的黄沙,用指尖捻起时,沙砾簌簌落在青玉镇纸上,留下细碎的白痕。
玄夜卫密探在信末用朱砂小楷注着:“桑皮纸经漠北盐碱水浸泡,纤维间隙含氯化钠晶体,遇水即显隐字。”
谢渊取来银壶,将温水缓缓滴在信角,水痕漫过之处,果然显露出淡红色的字迹,像血珠洇在纸上:“伪代王已收王林余党三百,瓦剌赠战马千匹,分驻漠北三帐。”
他凑近细看,隐字的墨迹带着微弱的硫磺味——这是漠北特有的狼毒草汁液调的墨,遇水氧化后呈红色,三年前王林案的伪币夹层里,他见过同样的墨痕。
信的正文在桑皮纸的褶皱间更显惊心:“漠北出现自称‘代王’者,着旧王蟒袍,以‘复旧制、清奸党’为名招揽余众。
瓦剌可汗遣三子为使,许以‘九边盐引专销权’,约定秋高马肥时,以盐引换边军布防图,伺机南下。”
附页的盐引拓片用桑皮纸拓印,边缘还留着拓印时的墨晕,钤印“代王亲军司”
的龙纹缺了左角,缺角处三道深浅不一的划痕在晨光中格外清晰。
谢渊从卷宗柜里取出王林案的代王旧印拓片,平铺在案上对比。
他取来玄夜卫特制的铜尺,量得旧印划痕角度为三十七度,新拓片划痕角度分毫不差;再用放大镜细看,划痕边缘的崩裂纹路——第一道深痕有两处细微分叉,第二道浅痕末端带卷曲的毛刺,竟与旧印拓片完全吻合,仿佛出自同一把刻刀的反复磨损。
“大人请看这个,”
林缚捧着个锦盒上前,盒中铺着黑绒,放着从瓦剌密使袖中搜出的令牌。
飞鹰纹第三趾的缺角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缺角处的氧化痕迹呈深褐色,玄夜卫的验状写着:“铜质含锡量三成,与赵显令牌合金配比一致。”
林缚用细针轻挑令牌背面的火漆印残片,“火漆成分含漠北赤铁矿粉,与周显盐引的火漆印光谱分析完全吻合。”
谢渊取出案头的“识墨石”
,这是大理寺用洱海青石特制的鉴别工具,石面经百年米醋浸泡,遇硫黄墨即显青黑色。
他将石面轻按在盐引拓片的钤印上,片刻后提起,朱砂层下果然显露出青黑色的硫黄墨痕迹——这是代王旧部特有的“防篡改印泥”
配方,印泥里掺了涿州卤砂与硫黄,三年前王林案的账册骑缝章上,那道“代”
字暗记就是这般显形的。
“伪代王每收一名余党,便盐引十道,”
谢渊指着密信里的清单,指尖划过“盐引可换漠北牛羊三十头、弯刀一把”
的字样,“瓦剌出银饷,代王旧部出钤印,明着是招兵买马,实则是想垄断九边盐路。”
他将新旧拓片并置,瞳孔在龙纹缺角与飞鹰纹暗记间收缩,“龙纹划痕、硫黄印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