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2章 宁拙毋巧此吾心也(4 / 5)

子监生员编了民谣,边军血书递京城,镇刑司门锁得紧,不是怕他说假话,是怕真话惊圣听,如今街头巷尾都在唱,百姓眼睛亮着呢。

"

前兵部侍郎周显拍着桌案:"

太皇太后那边,我等十七个老臣联名递了密折,说边军保谢渊,不是结党,是怕忠良蒙冤寒了心,万一激得边军哗变,宗室封地当其冲。

她最疼娘家侄孙,定不会坐视不理。

"

谢渊望着这些布满风霜的手:王晏的指节变形(是当年受廷杖留下的疤),李默的掌心带茧(是贬谪务农时磨的),周显的指甲缝里还嵌着墨迹(是连夜抄录奏疏蹭的)。

烛火在他们手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落的星子,他忽然喉间紧——原来自己从未孤身作战,这些沉默的坚守者,早已在暗处织起了护持公道的网。

镇刑司的月光冷得像冰,冯安摔碎的茶盏碎片溅在金砖上,茶水顺着砖缝蜿蜒,像一道扭曲的血痕。

"

一群退了休的老东西!

"

他攥着拳头低吼,指节捏得白,"

当年斗不过王林,如今倒敢来坏我的事!

"

吴康捡着碎片,声音颤:"

大人,要不今晚就动手?以私会边将、意图不轨的罪名抄谢家,搜出些边军书信,看他还怎么辩!

"

冯安却盯着窗外的月影,忽然冷笑出声:"

抄家?那才便宜了他。

"

他走到密室地图前,指尖点着大同卫的位置,"

晋商罢市再闹三日,边军缺盐的消息就压不住了;宗室那边我已打点好,明日早朝就有人奏请严惩谢渊以安边军。

等陛下亲自下旨治罪,他就是有百张嘴也说不清——忠臣烈士的名头,我可不会让他得去。

"

风宪官署的烛火却亮到天明,谢渊伏案批注《大吴刑律》,笔尖在"

镇刑司不得私扣军报"

的条款上重重画圈,墨汁透过纸背,在衬纸上晕开一小团墨渍。

他提笔在页边写下:"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查镇刑司正德十三年私吞盐引案。

"

林缚研墨时,一滴墨汁落在宣纸上,慢慢晕开成一朵浅淡的莲,晨光从窗棂照进来,恰好落在墨痕上,像给这朵暗夜滋长的花,镀上了一层微光。

值房外,早起的麻雀落在檐角,叽叽喳喳的叫声里,已带着几分破晓的清亮。

片尾

晨雾再次笼罩京师,风宪官署的檐角挂着未干的夜露,滴落在青石板上,与镇刑司后巷的血迹形成诡异的呼应。

谢渊望着案上的空白奏疏,知道真正的博弈才刚开始——旧敌的网越收越紧,而他的剑,已在鞘中蓄满寒光。

那些被扣压的血书、被伪造的账册、被编织的流言,终将在阳光下显露出原形,只因公道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永远沉默。

卷尾

《大吴史?盐法志》载:"

德佑十九年晋商罢市,实乃旧党借盐引构陷忠良之局。

边军三万保书被扣,清流七十老臣暗助,朝堂之明暗,于此可见一斑。

"

流言如网,却网不住人心;权势如刀,却斩不断公道。

谢渊在《风宪要略》中写道:"

吏治之难,不在除奸,而在破局——当旧弊与权柄勾结,需以民心为盾,以祖制为矛,方能动其根本。

"

太和殿的铜鹤仍在吐雾,而永定门的晨光里,已有百姓悄悄传唱:"

边军血书镇刑扣,清官自有天保佑。

"

这场清浊之战,早已越过朝堂,潜入了市井的心跳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