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语
《大吴会典?经筵志》载:"
经筵之设,肇自神武朝,凡遇朔望,择儒臣明经者进讲,盖欲帝王知稼穑之艰、循吏之范。
"
德佑十四年孟夏四月,文华殿丹陛铺青毡,铜龟鹤炉焚沉水香,二十四名鸿胪寺官分列两旁,此等仪轨,正是大吴经筵的定式。
侍讲学士蔡时雨身着绯色罗袍,捧黄绫讲稿,其官服补子上的练雀纹在晨光中微颤——这是翰林院侍讲的官阶标志,而他今日所讲,正是震动朝野的循吏典范谢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卯初刻,钟鼓齐鸣。
蔡时雨随引礼官入殿,在御案前三跪九叩,方敢展开讲稿。
德佑帝萧桓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着青衮龙袍,腰间玉带悬"
经筵讲读"
牙牌,此牌乃先帝所赐,象征对经筵的尊崇。
"
臣闻循吏者,国之桢干也。
"
蔡时雨的声音经殿内穹顶折射,显得格外庄肃,"
汉之召信臣修六门陂,唐之韦仁寿开西洱河,皆以三德垂范:一曰守法,二曰爱民,三曰革新。
今有左都御史谢渊,正合此三德……"
殿角铜钟突然轻响,镇刑司太监王真以袖掩面,轻咳三声——这是经筵中"
打断讲章"
的暗号。
蔡时雨抬眼,见刑部尚书周崇礼的象牙笏板上,"
循吏误国"
四字以镇刑司密语写成,每个笔画都暗藏机关。
他按住袖中谢渊密送的《宪纲条例》残页,指尖触到页角"
治河必治吏"
的朱砂批注,那是谢渊在曹州决口现场,用混着泥沙的血写就的。
"
守法者,非泥古不化,乃守祖宗之良法也。
"
蔡时雨侧身指向殿东壁悬挂的《大吴会典》,黄绢上"
监司巡历"
条被朱砂圈红,条文旁注着神武朝太祖手谕:"
风宪官为帝王耳目,可互察百司,不限品级。
谢渊任山东巡抚时,镇刑司缇骑持‘驾帖’越权提审仓吏,"
他抽出《宪纲条例》副本,"
依《会典》第一百二十七款‘风宪官互察之制’,巡抚作为地方监司,有权核查缇骑提审公文是否符合‘三法司会签’规制,谢渊当街横笏,正是遵宪纲而行。
"
"
蔡大人可知《刑律》‘提审规制’?非奉旨不得拦阻缇骑!
"
周崇礼怀里藏着镇刑司手谕,盖着"
绳愆纠谬"
印,写着"
阻挠经筵,许吏部侍郎"
,"
谢渊若嫌提审有误,自应具本参奏,而非当街抗命!
"
蔡时雨却从讲稿中抽出谢渊查案记录,末页盖着曹州府印与三法司会签红戳:"
去年曹州仓贪腐案,镇刑司销毁账册时,谢渊已具本参奏,却因王真扣压奏疏,方被迫当街阻缇骑。
"
他特意指向记录中"
河底捞起残页"
的细节,"
《大吴刑律》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