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默念:"
河伯若允我愿,谢某愿以十年心血,换这河道安澜。
"
风过处,祭鼎中的香烟突然转向,朝下游飘去,他睁开眼,见阳光穿透云层,在河面上投下一道彩虹,恍若河神架起的桥梁。
巳时三刻,祭典礼成。
百姓们并未散去,反而围聚到祭坛前,抚摸着刻有祭文的石碑。
有识字的老学究,逐字念给目不识丁的乡人听,说到"
堤岸坚固如铁壁"
时,众人纷纷点头;念到"
五谷丰登"
,有人捧起祭坛边的河沙,喃喃自语"
明年定是好年景"
。
谢渊退至幕后,见一少年跪在祭文碑前,用树枝在沙地上临摹"
安"
字,旁边放着半块硬饼——那是他的祭品。
忽然有百姓认出谢渊,跪地高呼"
谢大人"
,瞬间万人响应,呼声盖过了黄河的浪涛。
他急忙扶起最近的老者,触到对方手上的老茧,忽然明白这祭典的意义:不是求得河神庇佑,而是让百姓看见,有人愿为他们的安宁,在天地之间,筑起一道心的堤防。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主祭河典,可知祭文非虚文,乃万民之心声;祭品非俗物,乃百姓之血汗。
其于祭典之中,不饰虚词,不避己过,以赤子之诚,告于河伯;以公仆之身,拜于黎庶。
祭台之上,香烟与哭声齐飞;黄河之畔,官心与民心共震。
此等祭典,非敬神鬼,乃聚民气;非求天佑,乃明臣责。
谢公此举,使河患之痛见诸天日,治水之志昭于万民,虽未即刻消弭洪波,却已在百姓心中,筑起永不崩塌的精神长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