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语
《吴史?职官志》载:"
都察院左都御史,掌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者,劾。
"
德佑十年孟夏,当谢渊奉旨巡晋的靴声踏过紫禁城砖,他手中的"
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关防尚未焐热,便已触碰到官僚体系盘根错节的暗礁。
史笔未载的是,这场看似寻常的差遣背后,藏着德佑帝萧桓借监察权制衡宗藩的深谋,亦藏着九王夺嫡余波中,晋商、军卫、宗藩交织的利益罗网。
昼作青衫吏,夜为黄卷客。
眼昏经史字,耳厌朝廷册。
心精起乡土,白惊时历。
夜枕梦归去,天涯知几驿。
德佑十年四月廿三,巳初刻。
谢渊的狼毫悬在《都察院宪纲事类》卷七"
风宪官出巡例"
,墨影倒映着案头三函山西官员考成黄册。
第三函封皮的火漆印呈谷穗纹——这是户部越权拆封的标记,按《通政司条例》,考成黄册需经都察院阅,此刻却被提前篡改,"
平阳知府贪墨"
的底注被吏部涂改为"
政绩卓异"
,纸背渗出的靛青墨痕与谢渊去年的朱砂批注层层交叠。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临御天下,夙夜匪懈,惟求吏治清明、边备整饬。
山西地控三关,势连九塞,乃京畿藩屏、军储重地。
近闻该省吏治隳弛,军屯失额,商税苛繁,民生多艰,朕心深为忧虑。
都察院左都御史谢渊,性资刚正,学识渊博,历官以来,风节凛然,素有“铁面御史”
之誉。
今特命尔为钦差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视山西地方监察事务。
尔当秉持天宪,代朕巡狩,凡该省官吏贪墨、军卫废弛、商税弊政、民生疾苦,俱着详加查勘。
遇有六品以下文武官员贪赃枉法者,许尔便宜处置,先斩后奏;事关重大者,着即八百里加急驰奏。
其提督军务之权,可整饬营伍,核查粮饷,凡边军训练、器械制备、屯田利弊,皆得悉心经理。
兼理粮饷之际,须严核仓储,厘清赋税,剔除中饱,使军食充裕,民困得苏。
尔此去当持身清正,执法严明,勿畏权势,勿徇私情,务必将山西吏治、军政、民生诸弊一查到底,据实奏闻。
事毕即行回京复命,毋得迁延滋蔓。
所授关防,着礼部铸印局依制铸造,沿途文武衙门,须一体遵奉,毋得违误。
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德佑十年四月廿三日
"
左都御史谢渊觐见。
"
司礼监宦官的唱名惊落砚中松烟。
谢渊整衣趋步而入,乾清宫暖阁内烛影摇红,德佑帝萧桓指尖正敲打着案头《山西军屯疏》,三开舆图上,大同卫屯田区朱砂圈比谢渊密折中又多了两处——昨夜加急递来的顺天府商税册正压在舆图角,晋商茶引激增的平阳、潞安二州,恰与屯田锐减的天成、镇虏二卫南北对应。
谢卿可知,"
德佑帝忽然抬眼,目光扫过谢渊紧攥的袖角,"
去年山西按察使‘病卒’前,曾八百里加急递来《茶马互市弊案》,却被镇刑司以‘语多虚妄’驳回。
"
他推过青铜炭炉,炉中焚烧的公文残页忽明忽暗,几片《马市抽分簿》残片飘出,"
朕让玄夜卫照着残页复原,现去年瓦剌战马入关一万二千匹,竟是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