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之道,忌讳直接出面惩处,以免落下苛待亲贵或擅权之名,进而影响自身统治之根基与威望。
当察觉臣下有罪之时,朕会巧妙布局,暗中示意该臣子之政敌去搜罗其犯罪证据。
此等政敌,因平日里之权力争斗或政见不合,对目标臣子早已心怀不满,一旦得到朕之暗示,必定会不遗余力地挖掘其罪证,力求将对手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待政敌将证据搜罗完备之后,朕便会借助御史台这一朝廷监察机构之名,将罪证公示于朝堂之上。
御史台向来以监察百官、整肃朝纲为己任,由其出面公布罪证,既能彰显公正无私,又可避免朕直接参与其中,仿佛一切皆是按照朝廷既定之法度与程序自然而行。
例如,若现某官员存在贪墨行为,朕无需亲自批示惩处。
而是让其在朝堂上之竞争对手起弹劾,这些竞争对手为了扳倒对手,必定会将贪墨之细节与证据罗列得清清楚楚,详尽无遗。
此时,舆情必然会对该贪墨官员极为不利,朕便顺应这股舆情,对其进行处罚。
然而,朕在处罚之时并非赶尽杀绝,而是会留有一定之余地。
比如,对于有罪官员,采取罢职但不抄家之方式。
罢职,乃是对其罪行之一种惩戒,使其失去官职所赋予之权力;而不抄家,则是给予其一定之经济保障,让其家族不至于瞬间陷入绝境,保留了一定之体面。
再如,削爵但不夺俸。
爵位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削爵是对官员身份之一种贬黜;但不夺俸,意味着该官员依然能够领取一定之俸禄,维持基本之生活开销。
此等处罚方式,既在朝堂之上树立了帝王之威严,表明有罪必罚之决心,又给臣子留下了些许情面,使其对帝王心存感激。
通过这般处罚方式,臣子们深刻认识到:帝王之处罚,并非单纯之个人意志体现,而是借助天下舆论之口,同时又展现出容人之量。
但在这看似宽容之表象之下,实则剑锋暗藏,时刻警示着臣子们不可肆意妄为,必须对帝王之威心怀敬畏,如履薄冰。
立威术:细节立威,不言而畏
帝王之威仪,并非仅仅体现在华丽之冕旒服饰与至高无上之宝座之上,更多乃是通过日常诸多细微之处得以展现。
此等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犹如细密之蛛丝,悄然编织起一张令臣子们心生敬畏之大网。
就拿批阅奏折一事而言,朕会在墨色之选择上大费心思。
对于那些深受朕信任、关系亲近之皇亲国戚,在批阅他们之奏折时,会使用珍贵稀有之上等墨汁。
此墨汁不仅色泽浓郁,质地细腻,书写流畅,更象征着朕对他们之特殊恩宠,让这些亲贵们深感荣耀无比。
对于身边之近臣,朕则会使用寻常之墨汁。
此既表明近臣与朕之关系较为亲近,又不至于像亲贵那般享受过度之特殊待遇,使近臣们明白自身之地位与分寸。
而对于那些被朕察觉有异心之臣子,在批阅其奏折时,朕会刻意使用劣质墨汁。
此墨汁书写时或洇墨严重,或色泽暗淡无光,臣子们在收到批复之奏折时,见此墨色便心知肚明,明白自己已然失去朕之信任,从而心生畏惧,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如此,臣子们仅凭墨色便能感知自己在朕心中之地位,明晰宠辱之间之微妙变化。
在朝堂之座次安排上,朕同样会依据各党派势力之消长来巧妙布局。
座次在古代朝堂之中,象征着权力与地位之高低。
今日若甲党在朝堂之上势力较大,对朝廷之影响力较强,朕便会让甲党成员在朝堂上居左,以显示对其势力之认可与重视;明日若乙党立下新功,对朝廷之贡献突出,势力逐渐崛起,朕则会调整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