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1 / 4)

卷语

《吴史?宗藩志》载:"

永熙十三年,太子萧桓祭天诵《罪己诏》,自陈治国失德,却于祭典中散赵王庄田苛租名册。

谢渊验火漆、辨铁砂,现名册封漆用东宫旧制,墨料却出自赵王府榷场,识破太子为赵王背锅之局。

"

当都察院的验查台上摆着两封罪证,九王夺嫡的暗战,正从罪证的墨迹里渗出丝丝血痕。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永熙十三年大雪前七日,圜丘坛的青色琉璃瓦覆着初雪。

太子萧桓身着十二章纹祭服,玉笏上的《罪己诏》用歙州墨写成,每念及"

庄田逾制,苛租害民"

,坛下百姓便传来啜泣声。

他的目光扫过坛边玄夜卫的藏青披风,袖中二十轴苛租名册正随着八佾舞的节拍,从暗袋缝隙间滑落——那是用东宫火漆封印的名册,边角却染着太行赤矿的暗红。

太子萧桓罪己诏

维永熙十三年,岁次甲午,本宫以凡庸之质,谬承青宫之位,荷祖宗之庇佑,托社稷之重器,受万民之瞩望。

然自入东宫,夙夜兢兢,犹未能弭灾患于四海,安黎庶于九州,罪愆丛集,今当自省,昭告天下。

观夫大吴疆土,田亩之政,几近崩析。

赵王府辖下粮庄,罔顾《田赋则例》,横征暴敛,致使黔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哀鸿遍野,饿殍载道。

本宫身为储2,监国抚民乃分内之责,却如瞽者夜行,昏聩蒙昧,未能烛照奸弊,遏止苛虐,纵虎狼之吏戕害生民,此罪一也!

至于朝堂纲纪,本宫察吏无方,致使浊流涌动。

都察院风宪之臣,本应铁面无私,纠弹不法,竟有受赵王府重金贿赂者。

官官相护,狼狈为奸,律法成空文,公议化泡影,朝局乌烟瘴气,政令不通于郡县。

本宫身居储位,当为父皇股肱,却忠奸莫辨,不能涤荡奸邪,重振朝纲,此罪二也!

尤甚者,本宫于冬至祭天盛典,心怀私念,妄图借此之机,引赵王苛政之破绽。

然行事乖张,举措失当,以东宫笺纸为皮,填赵王墨锭之瓤,机关算尽,终露马脚,为父皇所洞悉。

此举将宫闱纷争凌驾于家国大义之上,亵渎祭天大典之神圣,辜负父皇谆谆教诲,折损储君端方之仪,此罪三也!

本宫夙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今失德至此,致使民心惶惶,社稷不稳,每念及此,五内俱焚,愧悔交加!

自今日始,本宫当深闭东宫之门,焚香自省,研读《资治通鉴》《吴律政要》,研习治国安邦之策;广开言路,虚怀若谷,纳群臣之忠谏;明察秋毫,亲君子,远小人。

待自省有成,必当雷厉风行,整饬田赋,严惩苛政;肃清朝野,罢黜贪墨;以苍生福祉为念,以江山永固为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伏愿皇天后土,垂怜本宫;列祖列宗,庇佑大吴。

亦望诸臣工,摒弃前嫌,同心戮力,辅本宫匡扶社稷,重振朝纲,再铸大吴盛世之辉煌!

太子萧桓泣血谨诏

赵王萧桭立于陪祭之列,手中的青玉镇纸刻着"

惠民"

二字,却在看见百姓捡起名册时,指节捏得白。

他知道,那些名册上的苛租条目,每一笔都用赵王府榷场的墨锭写成,却盖着东宫的火漆印。

申时初刻,都察院刑房的验漆台上,谢渊的银针正挑起半粒铁砂。

"

周立,"

他的声音盖过炭火的噼啪,"

取太子东宫神武二十三年的火漆存档。

"

瓷盘中,两团火漆静静躺着:一团来自苛租名册,表面泛着庐山铁砂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