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3 / 4)

p>谢大人,"

周砚突然凑近,袖中传来玉佩相击的脆响——那是宗室亲贵赏赐的双龙佩才能出的声响,"

有些事深究下去,恐伤了朝堂和气"

谢渊冷笑一声,将密函凑近烛火。

火苗窜起的瞬间,他看见周砚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官服下襟绣着的缠枝莲纹在火光中扭曲,竟与宁王庄田界石的凿痕暗合。

"

和气?"

他盯着逐渐卷曲的纸页,"

七年前魏王案,多少官员因和气对隐田视而不见?王三的血,难道也要因和气白流?"

密函在火盆中蜷曲成灰,谢渊的目光扫过张铎始终按在笏板上的手——那里有道浅红勒痕,分明是新接密令时被火漆灼伤的印记。

玄夜卫的脚步声在廊外停驻,为百户隔着窗纸投下的影子,腰间玉牌纹饰与襄王府长史的令牌如出一辙。

"

御史台风宪官的职责,"

谢渊忽然提高声音,让每个字都撞在金砖地面,"

便是要在这和气中,凿出照见真相的裂缝。

"

他将验泥银针别入袖中,针尖划过掌心旧疤——那是初任御史时,因追查庄田案被刺客划伤的印记。

周砚的喉结滚动,终于移开视线:"

大人可知,李昭大人今早被宗人府停职了?"

这句话像重锤击中谢渊胸口。

他忽然想起密语笺上与李昭如出一辙的笔锋,想起志书里飘落的字条——原来所谓"

亲自核校"

,不过是将旧档关键处用茶渍掩盖,所谓"

三司会验"

,早被宗室势力渗透得千疮百孔。

"

停职?"

谢渊望向窗外浓重的夜色,玄夜卫的灯笼正朝着宗人府方向移动,"

他们怕的,是李昭三十年来记在底册边缘的那些茶渍密语吧?"

张铎突然剧烈咳嗽,用袖摆遮住嘴角的慌张:"

谢御史若执意上报,恐怕"

"

恐怕连三司衙门也要被指摘构陷宗藩?"

谢渊接过话头,声音却愈冷静,"

当年魏王案,你们用匠人失误结案;今日宁王案,你们想用适可而止封口——但界石下的三层泥土不会说谎,茶梗里的火漆不会说谎,王三掌心的血字更不会说谎。

"

他抓起案头的验泥笺,密语在火光中明明灭灭:"

玄兴年间改易田册,元兴朝扩建军屯,到如今永熙年伪造火漆"

谢渊的目光扫过周砚僵硬的肩膀,"

三代人前赴后继,不过是想把庐山的云雾,永远盖在这层层叠叠的罪证之上。

"

周砚突然扑通跪下,双龙佩在地面撞出闷响:"

大人!

念在同朝为官的份上"

"

起来。

"

谢渊转身望向漆黑的夜空,声音里已无半分温度,"

你该跪的,是庐山脚下那些被隐田吞没的茶农,是七年来替宗室顶罪的匠人,是今日死在鹰嘴崖的樵夫王三。

"

窗外,玄夜卫的脚步声再次响起,却再没人敢踏入这间验泥房。

谢渊摸出袖中银针,针尖映着残余的火光,如同刺破夜幕的第一颗星子。

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只是宁王一脉,而是整个盘根错节的宗室利益网——那些在验泥笺上批注"

属实"

的官员,那些在火漆印上盖下大印的胥吏,那些在朝堂上高谈"

和气"

的衮衮诸公,都是这张网的经纬。

但此刻,验泥笺上的"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