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1 / 2)

卷语

《大吴律?兵律》载:"

凡宗室贵胄私设军屯于州县者,无论亩数多寡,着即拆毁军屯,主犯杖一百,夺爵为民,永不叙用;从犯杖八十,徙边卫充军。

若私铸兵符、伪造调令者,主犯凌迟处死,枭示众于午门,家属配极边卫所为奴,籍没其家资充公;从犯斩,财产入官。

其调令火漆印信须经兵部勘合地理舆图、宗人府备案宗室牒谱、五军都督府钤印兵力清册,三方会签并骑缝钤印方为有效。

凡缺其一者即属伪令,按谋逆论:主官绞刑,从官杖流三千里,沿途明示枷号三月。

其火漆配方须依《大吴工律》,以松烟墨、朱砂、蜂蜡按三比二比五熬炼,不得私掺茶梗、艾草等物,违者火漆匠人杖一百,充作官奴。

"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永熙六年孟夏,庐山栖贤谷的茶寮笼罩在铅灰色云层下,谢渊将老茶农王顺昌临终前紧攥的半片茶饼置于白瓷盘内。

镊子夹着银针探入饼面裂缝,挑起些许碎屑置于载玻片上,牛角放大镜下,那些深褐色物质竟混有微量朱砂——与《大吴工律》记载的火漆原料成分相符。

他握着放大镜的手突然紧,三年前在滁州缴获的叛军调令残片,也曾检测出相同配比的朱砂颗粒。

茶饼边缘的焦黑压痕与七日前刺客遗留的碑拓边角严丝合缝,谢渊取出从宗人府带来的游标卡尺,反复测量压痕深度与角度。

当数值显示与玉牒中记载的宁王私军标记模具参数一致时,他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

取《江西都司火漆制备档》。

"

沙哑的嗓音惊飞了梁间燕雀,书吏捧着泛黄卷宗奔来的脚步声里,谢渊已用竹刀小心翼翼刮取火漆残痕。

对照典籍记载,那些呈不规则锯齿状的断口,确因匠人在火漆中混入庐山茶梗所致。

谢渊忽然想起王顺昌咽气时的场景,老人指甲缝里嵌着的茶梗碎屑,此刻正与茶饼中的成分互为印证。

更令他心惊的是,在五军都督府秘档中比对现,茶饼上隐约可辨的五瓣花纹,其间距、弧度与宁王私军兵符的铸造标准分毫不差。

谢渊将茶饼断裂处与宗人府地窖暗格锁孔的拓片重叠,借着烛光反复调整角度。

七道平行细痕间夹着两道斜纹,终于与锁孔磨损痕迹完全吻合。

李昭临终前的场景浮现眼前:老吏在宗人府值房,用指甲在玉牒边缘划出细痕,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反复摩挲,当时不解的动作,此刻化作茶饼断口与锁孔的完美契合。

"

大人,布政使司的火漆领用记录。

"

书吏递上的卷宗里,"

额外添茶梗三钱"

的备注刺痛了谢渊的眼睛。

他想起榷场税单上的异常压痕、惠民仓粮袋的特殊印记,原来这些看似无关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真相:宁王用官制火漆的模具私铸兵符,将茶农防蛀的茶梗混入火漆,既作防伪标记,又掩盖私铸痕迹。

庐州府衙的急报送来时,谢渊正在户部历年黄册中寻找蛛丝马迹。

他用指尖蘸水轻拭黄册纸面,墨色晕染的形态暴露了秘密——新册使用的竟是三年前的陈墨。

对照永熙五年旧档,"

十八堡"

地名处相同的笔误,"

茶税"

二字相似的顿笔,连同纸页间飘落的艾草碎屑,串联起宁王"

旧账新抄"

的舞弊手法:用陈年徽墨抄写新册,混入茶农防蛀的艾草,既规避查验,又形成统一标记。

"

传三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