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1 / 2)

卷语

《大吴会典?户部》载:"

灾伤之地,州县官需开仓赈济,逾期不者,夺俸一年;克扣赈粮者,斩立决。

凡赈粮出仓,需三官核验,签字画押,违者论罪。

其赈册需详录受灾人丁、赈粮数目,按月呈报户部,如有欺瞒,罪加二等。

"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永熙三年腊月廿七,滁州城外的官道覆着层薄冰,车轮碾过时,冰裂声细碎如银针落地。

谢渊掀开马车帘,寒风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沙粒打在脸上生疼。

远处村落的炊烟稀稀落落,像几缕将熄的魂火,在灰蒙的天幕下瑟缩。

随行御史捧着《滁州灾情奏报》,声音颤:"

大人,文书上说已开仓放粮五日"

话未说完,一声凄厉的哭喊刺破旷野,惊起枯树上的寒鸦,黑压压的羽翼遮蔽了半边天空。

官道旁破庙的断壁下,十几个面黄肌瘦的百姓蜷缩在霉的草堆里。

谢渊快步上前,看见老妪枯槁的手正往孩童口中塞着灰白粉末,粉末簌簌掉落,在地上积成小小的坟包状——是观音土。

"

老妈妈,这东西"

他喉头紧,话未说完,老妪突然抓住他的衣袖,指甲缝里嵌着泥土,浑浊的眼中满是绝望:"

大人救命!

官仓的米,全是掺了沙子的麸糠!

"

谢渊蹲下身,指尖触到孩童干裂的嘴唇,那触感像极了郑州匠人手中开裂的陶坯,粗糙得令人心惊。

庙墙根下,十几具尸体用草席裹着,脚腕处还系着讨饭的破碗。

暗卫掀开一具草席,死者怀中紧抱着半块麸饼,上面歪歪扭扭的齿痕,显然是饿极之人用牙龈啃咬留下的。

谢渊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胸腔里像是塞了团浸透冰水的棉絮,又冷又重。

他想起那年在运河畔,看见匠人尸体被捞起时,也是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如今滁州百姓的苦难,竟与郑州、扬州的悲剧如出一辙。

知州府朱门紧闭,谢渊拍门的力道震得门环嗡嗡作响。

门房探头的瞬间,他瞥见对方袖口沾着的米糠——与老妪手中的麸饼如出一辙。

跨进府衙,廊下晾晒的咸鱼散着刺鼻腥味,混合着潮湿的霉味,与记忆中郑州盐商大宅的气息重叠,让他胃部翻涌。

更让他愤怒的是,前厅案上还摆着尚未撤下的酒席残羹,油花在冷汤里凝结成块,与庙中百姓的惨状形成刺眼对比。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胸中的翻腾,目光如刀,扫过知州府的每一个角落。

知州李铭远捧着茶盏的手微微抖,脸上挤出僵硬的笑:"

御史大人,滁州粮仓早已早已按例开赈"

话音未落,谢渊已大步走向粮仓。

铁锁上的封条崭新亮,可当他用力撕开,底下陈旧的霉斑赫然显现——这是重新贴过的痕迹。

推开仓门的刹那,腐霉味裹挟着麸糠粉尘扑面而来,呛得人喘不过气。

上万袋"

赈粮"

码得整整齐齐,袋角渗出的却不是米粒,而是灰白的沙子。

谢渊抓起一把麸糠,指缝间漏下的沙粒簌簌作响,仿佛是百姓无声的控诉。

他目光如炬,突然踹开墙角的暗格,腐木断裂声中,三万石粳米泛着冷光。

每袋封口都盖着魏王府的朱红印戳,印记边缘的云纹,与扬州盐商账册上的暗纹如出一辙。

"

李大人,"

他的声音从胸腔深处迸,带着压抑的怒火,"

魏王府的粮,怎么成了滁州百姓的观音土?"

李铭远扑通跪地,额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