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1 / 2)

卷语

《大吴会典?职官志》载:"

巡按御史代天巡狩,非大事不能动其心,非至公不能行其法。

"

永熙三年十月初三,当谢渊的獬豸补服消失在宫门转角,萧栎的目光仍凝在丹墀砖缝间——那里还留着谢渊跪奏时磨破的袖料纤维,像极了七年前御花园里,那只断线风筝遗落的尾丝。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永熙三年十月初三,戌时初刻。

退朝钟鼓的余音在琉璃瓦上震颤,萧栎的铠甲鳞片还带着金銮殿的烛火余温。

他独自倚着蟠龙柱,看暮色将谢渊的背影揉成模糊的剪影,喉间突然泛起酸涩——那是七年前在砖窑,看见幼童抱着父亲断指哭泣时,同款的窒息感。

手中的玛瑙扳指突然硌得掌心疼,他才惊觉自己正无意识地攥紧拳头,仿佛要将这些年目睹的匠人苦难,都捏进掌纹深处。

御花园的风挟着槐花香袭来,却冲不散记忆里的砖窑土腥味。

萧栎闭上眼,七年前的春日午后扑面而来:谢渊蹲在缀满纸鸢的假山下,指尖抚过线轴上的刻痕,抬头时眼里盛着整个春天的光:"

王爷,匠人就像这风筝,线断了便只能随风漂,可这线不该攥在权贵手里。

"

那时的谢渊,官服补丁上还沾着新烧的窑灰,而他自己,正为王府长史克扣匠人粮饷的事烦心。

如今想来,原来从那时起,那个总在匠人堆里打转的御史,就已在他心里种下了一根线,一头系着律法,一头系着苍生。

铠甲下的金牌贴着心口烫,那是河套之战的捷报,却也是谢渊查案时,用匠人血税银换战马的凭证。

萧栎摸着牌面凹陷处,仿佛触到了七年前谢渊按在他掌心的温度——当时在运河沉船现场,谢渊沾满淤泥的手按在他胸前,说:"

王爷,这些匠人没了手,就靠您的刀守护了。

"

如今金牌与掌心的茧子严丝合缝,原来早在无数次深夜密谈、无数份染血卷宗里,他们早已将彼此的命运,与匠人血税织成了一张网。

"

王爷,北疆急报。

"

亲卫的声音惊醒沉思,封口的獬豸暗记让萧栎心口一紧。

展开奏疏的瞬间,谢渊的小楷如刀刻般扎进眼底:"

河套匠人易子而食者三户,私军仍强征断指抵税。

"

字迹边缘的毛边,像极了谢渊握笔时,因过度用力而开裂的虎口。

萧栎忽然想起,上个月在御史台看见的场景:谢渊趴在案上写奏疏,手腕缠着渗血的布条,却仍在为匠人争取免税额度。

此刻北疆的寒风仿佛穿透殿墙,带来匠人们的呜咽,让他铠甲下的伤疤都在烫——那是为保护匠人村落,被鞑靼弯刀留下的印记。

暮色中的灯笼次第亮起,将萧栎的影子拉得老长,与廊柱上的獬豸浮雕渐渐重合。

他望着谢渊离去的方向,想起方才在金銮殿,谢渊接过尚方宝剑时,眼底倒映的不是帝王冕旒,而是殿外等待消息的匠人代表。

那些人衣上的补丁,比谢渊的官服还要破旧,却仍固执地跪在丹墀,像极了七年前在砖窑门口,跪求他主持公道的老匠人。

原来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变的只是手中的线轴换成了宝剑,不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责任。

"

备马。

"

萧栎突然开口,声音比铠甲还要冷硬,"

明日随谢御史出京,带三千羽林卫。

"

亲卫领命而去,他抚过廊柱上的云雷纹——那是魏王府私军的标记,如今却被磨得亮,像极了谢渊查案时,磨穿的三双官靴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