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语
《大吴会典?漕运》载:"
凡漕船过淮扬诸闸,须持户部关防与漕运司牒文,经卫所官军验舱,验舱三法:一叩舱板听虚实,二辨木纹查产地,三称米重核斤两。
粮米实数与舱单不符者,船户杖百;私藏兵器甲胄者,不论多寡,船户、货主、保人并斩,籍没其家,妻孥教坊司为奴。
"
永熙三年孟夏,应天知府八百里加急奏报抵京:三十六艘江南漕船抵通州仓,验米时舱底木屑间粘有甲胄漆片,色呈朱红,与《工部兵器谱》中明光铠漆料完全一致。
谢渊接报时正校对《砖窑案旧档》,见"
甲胄内衬北斗纹"
的记载,指尖不自觉抚过父亲当年血谏留下的笏板裂痕——那道深可见骨的伤痕,恰与漕船密报中的暗格位置隐隐对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永熙四年四月廿二,应天码头笼罩在蒙蒙梅雨中。
谢渊头戴乌纱帽,腰悬獬豸牌,青石板上的水洼倒映着他紧蹙的眉峰。
漕船桅杆上的"
应天转运"
旗号半旧,却在船舷水线处露出新刷的桐油痕迹。
漕帮头目李老大腆着肚子迎上,腰间漕运司腰牌的漆色新得可疑,分明是三日内新刷的朱漆:"
谢御史辛苦,小的们运的都是苏州粳米,因怕梅雨霉变,特意在底舱铺了松木"
"
松木?"
谢渊的铁尺敲在舱板上,三声短响惊飞檐下避雨的麻雀,"
苏州粮船向用樟木防蛀,你这松木暗格——"
铁尺突然顿在三道横缝处,回音空洞如叩空棺,"
倒是和七年前查抄的襄王私船暗格分毫不差。
"
他向玄夜卫颔,撬棍撬开的瞬间,霉腐气息中混着金属冷香,二十具明光铠叠放整齐,吞口兽的眼瞳处嵌着米粒大的红宝石,与魏王府私铸钱范的星纹位置一致。
李老大的绿豆眼猛地瞪大,手按刀柄的指节泛白:"
这、这是替"
"
替魏王府当差?"
谢渊抖出验舱单,朱砂批注的"
粳米一万石"
下,刮改痕迹在醋汁中显形为"
甲胄二千具"
,"
《漕运例》第三款写得明白:私藏甲胄三具即夷三族。
"
他指尖划过内衬北斗纹,靛蓝绣线渗出淡淡血腥味,"
此等靛蓝产自砖窑匠人血染的围裙,李老大可曾见过他们被割去舌头的惨状?"
舱角阴影里突然窜出三道刀光,谢渊的獬豸牌在雨中划出银弧:"
玄夜卫听令!
"
剑光交击声中,为刀手胸前刺青在闪电中显形——正是当年砖窑地道图的缩略版。
谢渊从其怀中搜出黄绫调令,火漆印在袖中银灯照耀下显出血脉纹路:"
松烟墨写端午献粽,火漆混着砖窑红土,"
他冷笑一声,指尖压在"
粽"
字隐起的笔锋上,"
纵字去绞丝,舟字加兵戈,分明是纵兵犯阙的拆字密令。
"
李老大扑通跪下,膝盖撞在甲胄吞口上:"
御史开恩!
小的只是按宗人府批文行事"
"
宗人府批文?"
谢渊的靴尖碾过调令边缘,露出半枚模糊的官印,"
可是掌印亲王萧渌的秋狝从马批文?去年冬天你漕船过淮安闸,每艘船多报的二十石米,正是魏王府私军的月供粮吧?"
片尾:
戌时初刻,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梅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