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语
《大吴会典?工役篇》载:“凡役使工匠,当以仁为本,衣食周全。”
然皇城工地之上,鞭痕深嵌骨肉,碎瓷充塞喉舌,所谓“太府寺规矩”
,实则是贪腐者以民工血肉为墨,在《吴律》白卷上肆意涂写的罪证。
谢渊抚过新旧交叠的伤痕,方知每一道鞭痕都是无声的控诉,每半块毒饼皆是泣血的铁证——且看这剥帛夺粟之恶,如何在断壁残垣间,勾勒出贪腐集团的狰狞面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永熙三年五月初一,巳时初刻。
皇城工地临时搭建的草棚内,日光透过苇席缝隙,在泥地上投下斑驳光影。
民工王大柱背对众人,颤抖着解开粗布短衫的盘扣,当衣衫滑落肩头的瞬间,谢渊瞳孔骤缩——那背上纵横交错的鞭痕,旧伤结着暗红痂皮,新伤渗着血丝,在阳光下宛如盘虬卧龙,最深处甚至可见森森白骨。
“张三麻子说,每省十斤粮,就给我们一鞭,说是‘太府寺的规矩’。”
王大柱的声音沙哑如破锣,带着压抑的呜咽。
他从鞋底摸出半块黑的饼,饼身布满尖锐的碎瓷片,“前日我家小柱儿吃了这饼,夜里呕血不止……”
话音未落,已泣不成声。
谢渊的指尖悬在鞭痕上方,迟迟不敢落下。
那些扭曲的疤痕,与城西砖窑匠人陈六胸口的烫伤疤痕走向、间距竟分毫不差,仿佛出自同一人之手。
他忽然想起陈大柱冒死递来的地砖暗纹,想起珊瑚笔架里的分赃密令,喉头一阵紧。
“谢大人,您瞧这个。”
王大柱哆哆嗦嗦从怀中掏出《工食签领单》,纸页边缘被汗水浸得皱。
谢渊展开细看,瞳孔猛地一缩——签领单上明明白白写着“每人每日粟米一升”
,可下方“实记录”
栏里,却赫然写着“三合”
,差额处盖着鲜红的“太府寺右曹暂借”
印鉴,红得刺目,恍若鲜血。
角落里,民工李二蜷缩成一团,怀里死死抱着个破旧的瓦罐。
见谢渊望来,他慌忙用衣袖擦拭眼角,声音颤:“去年冬至,管工说粮车翻了,其实……”
他警惕地看了眼棚外,压低声音,“是用我们的口粮,换了越州商队的锦缎!
那些锦缎啊,都给王崇年那狗官做了新衣!”
说着,他掀开瓦罐,里面装着的不是粮食,而是几块霉的麸饼,和几枚沾着血迹的碎瓷片。
谢渊接过瓦罐,指尖触到罐底凹凸不平的刻痕。
就着天光细看,竟是些歪歪扭扭的数字和符号——正是《吴越兵器谱》中记载的弩箭部件编号。
他的心猛地一沉,想起昨夜在太府寺粮库现的密信,“砖模抵粮,弩机换银”
八个字在脑海中不断回响。
“大人,您可要为我们做主啊!”
不知何时,棚外已跪满了民工,他们骨瘦如柴,眼神中却燃着愤怒的火。
一位白老妪爬上前,浑浊的眼中满是绝望:“我那孙子,才八岁啊,就因为吃了这掺瓷片的饼……”
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
谢渊环顾四周,看着这些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民工,心中涌起滔天怒火。
他握紧腰间玉佩,寒梅纹路硌得掌心生疼。
父亲在天牢中用血书写下的“为民请命”
四字,此刻在他眼前不断闪现。
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诸位放心,谢某定当彻查此事,还你们一个公道!”
片尾
申时初刻,夕阳的余晖洒在皇城工地,给断壁残垣镀上一层血色。
谢渊站在高处,望着远处太府寺的飞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