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 / 2)

戌时初刻,谢渊在值房借烛光细辨砖底刻痕。

"

王崇年亲押"

四字的笔锋,与太府寺账册上的批语完全一致,而砖面的砂眼分布,竟与《吴越兵器谱》中穿云弩模具的承力点严丝合缝。

他忽然想起何文焕批禀时的反常,想起老匠人腕间的烫伤——那是砖窑爆炸时的旧伤,与父亲当年描述的"

元兴十七年窑变"

完全吻合。

周勉老臣的密信经特殊渠道送达,附页夹着元兴朝的《匠人抚恤单》:"

海塘案三百匠人‘病故’,实因知晓砖模秘密被灭口。

"

谢渊对照残图,现"

萧氏官窑"

与"

越州弩箭作坊"

的直线距离,恰是三百里——当年匠人正是被押解至此,终生不得还乡。

"

大人,玄夜卫在破庙附近现太府寺密探。

"

书童福生的通报打断思绪。

谢渊望着案头的半块砖,忽然冷笑:他们灭口的砖,终将成为指认他们的铁证。

他提笔在残图空白处写下:"

群僚侧目处,正是贪腐结网时。

砖纹血火里,自有青史笔。

"

太府寺后堂,王崇年盯着密探送来的砖纹拓片,手中的镇纸"

当啷"

落地。

砖底的"

王崇年亲押"

像极了二十年前自己的手迹,而老匠人还活着的消息,让他想起元兴十七年那个雨夜——三百匠人被沉入江底时,他曾以为砖纹的秘密会永远被江水吞噬。

掌灯时分,谢渊独自登上城楼,望着西华门方向的破庙。

暴雨已停,天际露出半轮寒月,恰照在老匠人送的砖面上。

砖底的刻痕在月光下泛着青光,恍若父亲当年血谏的谏章,终于在二十年后,由他亲手呈给这朗朗乾坤。

(本集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