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所扣;里通外国、私藏禁兵者,当处极刑。
"
他指着弩箭上的山形纹,"
此乃越军标记,与太府寺银鱼牌暗合,证明王崇年等人早与越州勾结,借修缮之名转运兵器。
"
殿外忽有大臣闯入,捧着急报:"
陛下!
越军已至姑苏驿,距吴都仅三十里!
"
宣宗拍案而起,目光扫过谢渊身上的伤痕:"
当年令尊血书漕运弊案,朕未能尽查,致其含冤。
今日朕赐你尚方剑,着三法司协同查案,凡涉案者,不论官职高低,一律先斩后奏!
"
谢渊跪地接剑,剑鞘上的寒梅纹与父亲玉佩相映成辉。
他忽然想起在工地捡到的木屑饼,想起老石匠刘三坠井前塞给他的碎瓷片——这些沾满血泪的证据,终于在这一刻,凝成了刺破黑暗的利刃。
是夜,三法司衙署灯火通明。
谢渊与陆凯对照账册,现自元兴年间起,太府寺通过"
物料折耗工食克扣"
等名目,累计向越国输送私盐百万担、兵器两万件,折合银钱可充吴国三年赋税。
更惊人的是,王崇年等人竟在《皇陵修缮奏报》中虚报工程量,将半数经费转入越州钱庄。
"
大人,护城河现沉箱!
"
衙役抬进浸透河水的木箱,内装完整的《越商密约》,每一页都盖着王崇年与越王的双印。
谢渊翻开最后一页,只见朱砂写着:"
吴都破日,裂土分疆"
,落款日期正是西华门修缮完工之日。
片尾
铁证如山的谢渊,在牢墙与朝堂之间,织就了一张让贪腐集团无所遁形的大网。
越军的马蹄声、密约的裂土条款、弩箭的森冷光芒,种种证据不仅坐实了李大人的贪墨罪行,更揭开了越国颠覆吴国的惊天阴谋。
他不知道,当尚方剑斩落王崇年的官帽时,越军先锋已抵达西华门外;他更不知道,永熙帝在看过《越商密约》后,正秘密调遣禁军,准备在弩箭埋藏处设下埋伏。
当谢渊带着三法司衙役冲向太府寺金库时,等待他的,将是越州死士的最后反扑——那是藏在金库里的火药,是混在证据中的毒烟,更是朝堂之上最后一道暗桩的致命一击。
而吴都的存亡,正系于这个少年清吏手中的铁证,系于西华门地基下的三千架弩箭,系于那支即将敲响登闻鼓的寒梅玉槌。
(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