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手感就知道水够不够,施肥也按节气来,春施氮、夏施磷、秋施钾,不用看啥参数——这地跟俺打交道三十年了,它的脾气俺比谁都懂。”
小林站在旁边,看着李建国黝黑的手背上暴起的青筋,还有木桶里晃荡的清水,额头上的汗慢慢渗了出来。他掏出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研发组讨论的“技术亮点”——“实时监测”“精准配比”“数据可视化”,可这些在李建国的木桶面前,突然显得格外苍白。他突然明白,他们以为的“先进”,在农民眼里,可能只是“麻烦”。
接下来的三天,小林没再提控制器,而是跟着李建国下地。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帮着舀水、施肥;中午坐在田埂上吃干粮,听李建国讲“土办法”的门道——“番茄坐果时,水不能多,多了裂果;施肥要离根三寸,近了烧根”;傍晚跟着去水井旁挑水,看夕阳把木桶里的水染成金红色。第三天晚上,小林在田埂上给研发组开视频会,手机架在番茄藤下,背景里满是虫鸣。
“问题出在‘技术太复杂’,”小林的声音带着点沙哑,手里还攥着根沾了泥土的番茄枝,“农民要的不是‘参数调试’,是‘一键能用’;不是‘数据报表’,是‘省力气、多结果’。李叔说,他种了三十年地,从来不用看 EC值,凭经验就知道该咋弄——我们得把‘经验’装进系统里,而不是让农民学‘参数’。”
视频那头,研发组的老张推了推眼镜:“可咱们的系统设计时,就是为了精准……”
“精准不能建立在农民不会用的基础上,”小林打断他,目光坚定,“咱们改!把控制器改成‘旋钮式’,分‘蔬菜’‘果树’‘花卉’三档,农民拧到对应档位,系统自动匹配水肥比例——李叔种番茄,就拧‘蔬菜档’,不用管什么氮磷钾比例;再加个‘离线模式’,没网的时候能存三天数据,网好了再传,这样就算村网不稳,也不耽误用。”
那天晚上,研发组的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