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布提议端王赵佶时,许多人的目光都望向一言不发的赵孝骞。
造成今日这个局面,赵孝骞可谓功不可没。
大行皇帝丧仪期间,简王赵似被他废了,于是新君仅只剩了赵佶这唯一的人选。
再看太后的态度,以及此时章惇的态度,群臣心中不由暗暗思忖。
这里面到底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
巧合吗?实在太巧了。
简王早不出事,晚不出事,偏在争夺皇位时候出了事,而且是永不翻身的那种。
一夜之间,他在朝野的名声都臭了,完全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
凡事都有两面性,大宋立国之时便重文轻武,虽然是弊病,可这个弊病终归还是有一些优点。
重文轻武就意味着士大夫掌权,朝堂民间更看重道德和名声,你们站在道德高点上,都把武夫贬低到尘埃里去了,那么士大夫集团必然也要承受“道德”带来的反噬。
那就是自己要坐得正,站得直。
所以大宋尽管弊病诸多,可不管对政敌多么痛恨,终究鲜少闹出人命,朝堂大多是君子之争,被政敌斗下台后,一切恩怨归零,将来若有机会东山再起,对待政敌亦复如是。
从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到后来的范纯仁,吕大防,苏辙苏轼等,大多如是。
当然,章惇是个例外,这老货心眼极其小,而且睚眦必报,于是成了大宋朝堂里不一样的烟火,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