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沙砾星的联网序章(2 / 17)

数据建模;陈默,机械工程与设备维护。”赵山河介绍道,“都是总部选的尖子生,就是第一次来沙砾星,得多麻烦你们带带。”

    林小满立刻凑过来,眼睛盯着越野车轮胎上的黏液薄膜:“玲姐,这就是你说的风沙虫黏液?我在资料里看到过,它的耐磨系数是总部研发的防护剂的1.8倍!能给我一点样本吗?我想做成分分析。”

    陈默则皱着眉看着远处的沙丘:“这里的硅沙颗粒直径只有0.02毫米,很容易堵塞设备管道,我们带的过滤系统可能需要改造。”

    慕容冷越笑了笑,从储物箱里拿出一小瓶黏液样本递给林小满,又指了指裂谷的方向:“放心,我们有‘帮手’。裂谷里的六脚生物能分泌一种防水防沙的胶体,比任何人工过滤材料都好用。”

    当他们带着工程队走进地下溶洞时,林小满和陈默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林小满的模拟器屏幕上,生态数据疯狂跳动:“氧气浓度23%,湿度20%,有机质含量12%——这在沙砾星的地下,简直是‘生态天堂’!”陈默则蹲下身,抚摸着地面的发光菌丝:“这些菌丝的结构像碳纤维,强度极高,还能自动修复裂缝,要是能应用到飞船外壳……”

    “先别着急研究,”赵山河拍了拍两人的肩膀,目光落在中央晶体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地表-地下’输水网络。王玲,你和慕容冷越拟定的方案里,提到要在裂谷入口种植凝水藻与伞状植物的杂交品种?”

    王玲点头,打开全息投影,展示出设计图:“伞状植物的花序收集水汽效率高,但耐寒性差;凝水藻能在高温下工作,却需要稳定的水分。我们计划用基因编辑技术,让它们的根系相互缠绕——伞状植物提供收集结构,凝水藻提供抗逆性,再用六脚生物的胶体包裹根系,防止硅沙入侵。”

    就在这时,带头的六脚生物(王玲私下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紫晶”,因为它甲壳上的发光点是淡紫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