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在空旷的种植区里回荡,惊飞了几只停在防护罩上的焰羽鸟。
成果展的前一周,运输舱再次降落在火山星。这次送来的不仅有展示用的3D模型和数据终端,还有风澈和凌霜——他们特意提前来帮忙准备展示内容。
当风澈看到种植区里层层叠叠的焰麦时,激动得跳了起来,手里的相机不停地拍照:“我的天!这就是焰麦?比数据库里的图片好看一万倍!玲姐,冷越哥,你们太牛了!”
凌霜则拿着检测仪器,仔细检查着共生系统的参数,不时点头称赞:“熔浆苔和中和苔的共生效率比冰雾星的凝冰藻-浮净苔还高,焰岩虫的养分循环系统也设计得很巧妙,你们的思路太清晰了。”
接下来的几天,四人分工合作:王玲和凌霜负责整理展示数据,制作可视化图表;慕容冷越和风澈则搭建3D模型,将火山星的共生系统做成了一个动态的立体展示装置——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查看每个物种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在准备的间隙,风澈突然神秘兮兮地拉着王玲和慕容冷越,拿出一个小巧的盒子:“这是我和凌霜给你们带的礼物。”盒子里装着两枚银色的徽章,上面刻着火山星的轮廓和焰麦的图案,边缘还镶嵌着雾沼星的蓝色宝石。
“这是‘跨星球生态先锋’徽章,”凌霜笑着说,“总部特意为完成首个共生系统的团队定制的,只有你们才有。”
王玲和慕容冷越接过徽章,徽章的金属表面带着一丝凉意,却在掌心慢慢变得温热。他们将徽章别在防护服的胸前,与颈间的火山岩吊坠和手腕的磨损痕迹一起,成为了这段星际旅程的见证。
成果展的前一天晚上,四人坐在登陆舱的门口,看着远处的火山。岩浆在夜色中缓缓流淌,像一条红色的丝带,过滤塔的防护罩在月光下泛着透明的光泽,里面的共生基质里,中和苔的绿色、熔浆苔的黑色、焰麦的红色交织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