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9星种破土时(4 / 9)

她走到13号坑边,坑底的玉琮仍在散发微光,其中一个玉琮的侧面刻着细小的符号,与风澈画稿上的星点标记一模一样。“古人早就知道,文明的存续从来不是靠单一的力量,”她轻声说,“是地脉的根基,是星空的指引,更是代代相传的守护。”

    休整期间,“银河农耕互助联盟”的通讯频道异常热闹。冰封星带的“冰晶族”发来求助,他们的主粮“寒晶麦”因星球温度持续升高而大面积枯萎;气态星“浮云星”的“云栖族”则希望获取地球的雨水收集技术,用于培育他们的“气生稻”。王玲和团队根据不同文明的需求,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的古法与现代科技结合,制定了针对性的救助方案。

    这天午后,周明在整理青铜碎片样本时,发现一块碎片的背面刻着微小的植物图谱。图谱上的植物有着红色的根须和银色的叶片,与“星际智慧图谱”中记载的“星盟母星原生作物——赤晶稻”高度相似。“这说明三星堆先民不仅培育过‘原始种子’,还尝试过种植星盟作物!”周明激动地调出数据比对,“碎片的碳十四检测显示,这块碎片的年代比之前发现的晚了一百年,或许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前最后的尝试。”

    王玲立刻联系远古观察员。这位星盟的远古使者通过全息投影现身,看到植物图谱时,银白色的身影泛起波动:“这是星盟的‘文明适配作物’,只有当一个星球的生态系统与星盟达到共振时,才能成功种植。3200年前,三星堆枢纽的能量突然衰减,赤晶稻因失去能量供给而灭绝。”

    “现在枢纽重新激活,我们能重新培育赤晶稻吗?”王玲问。

    “理论上可以,但需要‘星盟原生土壤样本’。”远古观察员的声音带着一丝迟疑,“不过,赤晶稻的种植需要消耗大量枢纽能量,而且可能会对地球的原生生态造成影响。星盟理事会曾禁止在低等文明星球种植原生作物。”

    王玲沉默片刻,调出地球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