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数据格式等统一标准,就像古代“车同轨、书同文”一样,打破装备间的兼容壁垒。例如,按照规范改造后,中国的无人车可以直接接收美国卫星的定位数据,俄罗斯的无人机可以配合欧洲的地面部队行动。
规范还融入了“文化适配”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对装备的外形、操作方式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在中东地区部署的无人装备,外形避免使用猪、狗等宗教禁忌动物的元素;在非洲部落区域,操作界面增加当地语言的语音导航。该规范发布后,得到联盟成员的一致认可,已有20多个国家开始按照规范改造本国装备。
赵阳负责联盟的“技术培训体系”搭建,他借鉴古代“师徒传承”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设计“三级培训体系”:一级培训面向基层反恐人员,开展装备操作基础培训;二级培训面向技术骨干,教授装备维护和改造技能;三级培训面向指挥人员,聚焦战术规划和跨域协同能力培养。
为提升培训效果,赵阳升级了“沉浸式培训基地”,新增“全球场景库”,涵盖中东沙漠、欧洲山地、非洲草原等15类典型场景。学员通过VR设备,可体验不同地区的反恐实战环境,像古代将领“纸上谈兵”结合“实地演练”一样,快速积累实战经验。在首期联盟培训中,来自30个国家的120名学员完成了培训,其中80%的学员在回国后成功应用所学技术解决了当地的实际反恐难题。
陈凯则牵头建设联盟的“应急响应平台”,该平台借鉴古代“烽火台”的快速响应机制,结合现代大数据技术,实现“一键呼救、全球支援”。当某一地区发生重大反恐事件时,当地反恐部门可通过平台发布求助信息,平台自动匹配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联盟成员,推送任务需求和相关数据。
在一次南美洲热带雨林的反恐行动中,当地部队遭遇装备陷入沼泽的困境,通过应急响应平台发出求助后,王玲小组在1小时内提供了“沼泽地形装备脱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