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2.0版本的研发启动仪式在春分这天举行,实验室的落地窗外,玉兰花正绽得热烈。王玲站在全息投影前,指尖轻点,一幅动态演化的战术图谱在空气中展开——从《孙子兵法》的竹简纹路,到现代算法的数据流,再到未来可能的星际反恐场景,三条脉络交织成螺旋上升的轨迹。
“2.0版本的核心突破,在于让AI理解‘为什么’,而不只是‘怎么做’。”王玲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会场,“就像古代将领学习兵法,不仅要记住‘声东击西’的招式,更要领悟其‘调动敌人、创造战机’的本质逻辑。”
林薇带领的战术进化组已为此奋战了三个月。此刻,她正操作着演示系统,调出一组对比数据:左侧是1.0版本对“围魏救赵”的应用——在模拟反恐中,AI严格复刻“攻击敌方后方”的战术,却因未考虑现代城市交通网络,导致行动绕远延误;右侧是2.0版本的优化方案,系统从“牵制核心、迫敌回援”的底层逻辑出发,创新出“切断通讯枢纽+佯攻仓库”的组合策略,效率提升58%。
“关键在于构建‘战术基因库’。”林薇解释道,团队将1000条古代战术拆解为“目标牵制”“资源调动”等30个基础“基因片段”,每个片段都标注着适用的核心逻辑。例如“空城计”被拆解为“信息不对称利用”“心理博弈”“风险阈值评估”三个基因,AI在处理劫持事件时,能根据现场情况重组基因,生成“释放部分人质示弱+隐蔽部署狙击手”的新策略,而非机械复制“城门大开”的形式。
但基因重组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模拟“地铁连环爆炸威胁”演练中,AI融合“暗度陈仓”与“釜底抽薪”的基因,制定出“表面疏散乘客+暗中爆破可疑物”的方案,却忽略了地铁结构的特殊性,可能引发次生坍塌。
“这暴露了战术基因与现代场景的适配断层。”林薇在复盘会上调出地铁结构图,“古代战术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