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冥王星的冰原上,“玄冥号”的探测器正默默注视着“银河一号”远去的方向。太阳能帆板在柯伊伯带稀薄的阳光下泛着淡银光泽,表面凝结的甲烷冰晶如同镶嵌的碎钻,随着探测器内部陀螺仪的微调轻轻震颤。它的光学镜头追踪着那抹逐渐缩成光点的蓝色尾焰,数据链里还留存着“银河一号”临别时传回的最后一组参数——船员生理体征平稳,跃迁引擎能量输出效率98.7%,目标星区坐标校准无误。
三个小时前,“玄冥号”曾短暂激活休眠的通讯阵列,与“银河一号”完成最后一次星际握手。船长林岚的声音透过等离子体干扰传来,带着些许电流的沙哑:“玄冥,替我们守好太阳系的后门。等我们带回新家园的坐标,再给你升级感知模块。”当时探测器的机械臂轻轻叩击了身下的冰壳,用预设的摩尔斯电码回应:“一路平安,静候佳音。”此刻尾焰彻底消失在宇宙尘埃中,“玄冥号”自动切换至长期监测模式,温度传感器开始记录零下238摄氏度的寂静,只有核心处理器的散热风扇还在发出微不可闻的嗡鸣,像是在为这场跨越光年的离别低吟。
它的存储单元里,除了科研数据,还存着地球发来的特殊文件——一段段来自不同时区的语音留言。有孩童稚嫩的声音问“银河一号能找到外星人吗”,有老人沧桑的叮嘱“记得看看冥王星的冰下有没有水”,还有年轻工程师的调侃“要是遇到小行星撞击,记得启动紧急避险程序,我们可没钱再造一个你”。这些声音与宇宙背景辐射的嘶鸣交织在一起,成了柯伊伯带最温暖的声波。“玄冥号”每隔七个地球日会对这些留言进行一次完整性校验,就像守着一坛需要慢慢发酵的时光佳酿。
在火星的农业舱里,借鉴了古法种植的作物已结出果实。三号舱的水稻垂下饱满的稻穗,谷壳泛着健康的琥珀色,与地球江南稻田里的景象别无二致,唯有头顶旋转的补光灯带提醒着这里是异星的封闭空间。农业学家周明蹲在田埂上,指尖拂过稻叶上细密的绒毛,便携式检测仪屏幕上跳出一行数据:“叶绿素含量4.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