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8古智新用:跨域反恐的全球实践(2 / 7)

三角洲开展“水域-沙漠-城市”三维反恐演练。埃及方提供了尼罗河航道数据、沙漠绿洲分布地图及开罗老城区建筑结构图,王玲则承诺派遣技术人员协助改造当地现有无人装备,融入“古智新用”技术理念。

    三月的尼罗河三角洲,芦苇荡随风摇曳,远处的沙漠与近处的城市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演练模拟场景为“****劫持游船后,计划通过芦苇荡逃往沙漠藏匿点”。王玲团队与埃及反恐部队组成联合指挥组,在全息沙盘前制定战术方案。

    林薇指着沙盘上的芦苇荡区域:“这里水道狭窄、水草密集,类似《水浒传》中‘梁山泊水战’的环境。我们可以借鉴‘凿船破网’的思路,为水下潜航器加装‘旋转切割轮’,清除水草缠绕,同时在船底安装‘声呐诱骗装置’,模拟鱼类活动声音迷惑****的水下警戒。”埃及指挥官阿卜杜勒点头认可:“尼罗河的芦苇荡一直是反恐难题,这个方法比传统的人工清理高效得多。”

    赵阳负责现场装备调试,他发现埃及的无人车在沙漠软质地面容易陷车,当即参考《武经总要》中“木牛流马”的轮轴设计,为车轮加装可伸缩式“仿生抓地齿”:“古代运输工具通过特殊轮轴适应山地路况,我们的抓地齿在软沙中展开,增加接地面积,就像骆驼的脚掌一样提升通行能力。”调试后的无人车在沙漠中疾驰,即使遭遇沙丘滑坡也能平稳通过。

    演练正式启动,游船被劫持至芦苇荡中心。水下潜航器悄然潜入,旋转切割轮轻松切断缠绕螺旋桨的水草,声呐诱骗装置成功干扰了****的水下监听设备。同时,搭载“伪装芦苇”外壳的无人机在水面低空飞行,将实时画面传回指挥中心。当游船准备靠岸转移时,岸边的无人车突然展开抓地齿,从沙漠中快速包抄,配合埃及反恐部队形成合围。

    突发状况接踵而至,一名****挟持人质躲进芦苇荡深处的废弃渔船。陈凯立即启动“跨域通信联动”,沙漠区域的通信终端切换为激光模式,穿透芦苇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