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5冰雾共生:风澈的极寒探险笔记(2 / 10)

临时防护棚!”王玲蹲下身,从背包里取出一卷特制的高分子防水布,“这种布料混合了火山星的裂石藤纤维,能抵抗-60℃的低温和酸性腐蚀,先搭个棚子挡住冰雾,再想办法往下钻探冰层!”

    团队立刻分工:慕容冷越用激光切割器在冰层上划出固定点,周明和赵研究员搭建金属支架(支架表面提前涂了沙晶花精油,能延缓腐蚀),风澈和王玲则展开防水布,将棚子的四个角固定在切割好的冰孔里。当最后一根支架搭好时,冰雾已经完全笼罩了他们的位置,棚子外传来“沙沙”的声响,那是酸性冰晶撞击布料的声音。

    “现在安全了。”赵研究员摘下头盔,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接下来的任务是钻探冰层,抵达下方的地下湖泊,我们带的‘暖穗麦’种子需要液态水才能发芽,而冰雾星的地表环境根本无法种植。但钻探会产生震动,可能引发冰层断裂,所以必须先找到能稳定冰层的植物。”

    风澈打开随身携带的画册,翻到空白的一页,开始画眼前的冰雾景象:用淡蓝色的彩笔勾勒冰层的轮廓,白色的线条代表流动的冰雾,角落里画了一个小小的探测仪,旁边标注“目标:80米下的暖水层”。画着画着,他突然想起在火山星时,裂石藤的根系能固定土壤,那冰雾星会不会有类似的本土植物,能在冰层中生长,起到固定作用?

    “或许我们可以先寻找本土植物。”风澈举起画册,指着刚画的冰层截面,“如果冰层下有液态水,肯定会有适应低温的植物,它们的根系可能深入冰层,像钢筋一样固定结构。而且本土植物长期生活在冰雾中,说不定能抵抗酸性腐蚀,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辅助钻探。”

    赵研究员点点头,让慕容冷越调整地质扫描仪的参数,重点探测冰层中的有机物信号。半小时后,扫描仪上出现了一串密集的绿色光点,沿着冰层的缝隙分布,像一条绿色的脉络。“找到了!”慕容冷越的声音带着兴奋,“这些光点是植物的根系信号,深度从5米到70米不等,沿着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