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科技,是对古人智慧的正确解读。”
黑龙也笑了:“其实我们都没错,只是少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而‘星际智慧图谱’,就是这座桥。”
回到地球实验室时,“星际智慧图谱”的光网已经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蓝色的现代科技线条与红色的古代智慧线条交织缠绕,与“星盟智慧库”的晶体网络形成遥远的共振。林晓雨正忙着录入地外智慧传来的农业参数,抬头看见两人回来,立刻迎上去:“太好了!火星农业舱已经根据新参数改良了种植方案,预计明年就能培育出适应类地行星的高产作物。”
张启明指着环形屏幕上的新节点:“‘太白’天文台用‘宇宙通用密码’给地外智慧回了信,他们说要派使团来地球,想亲眼看看能将古籍变成星际技术的文明。”他看向王玲和黑龙,“你们的时空之旅,让人类文明真正融入了宇宙星河。”
王玲将三星堆玉璋的能量公式录入图谱,屏幕上自动生成了新的关联线——连接着2080年的考古现场、2115年的发射中心、地外智慧的母星,最终与冥王星的“玄冥号”残骸、火星的稻田、“银河一号”的新家园连成完整的闭环。“这才是真正的‘天地相通,古今一贯’,”她摸着祖父留下的铜片,铜片与屏幕上的光网共振,泛起淡淡的金光。
黑龙则在完善时空共振算法,将地外智慧的核心原理与良渚玉琮的纹饰编码结合,研发出能稳定时空隧道的民用设备。“以后普通人也能通过隧道去看看过去的文明,”他兴奋地说,“去看看良渚人制作玉琮,去看看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去看看周明第一次在火星种出水稻——这才是传承的意义。”
深夜的实验室里,王玲独自留在主控室。她调出“星盟智慧库”的晶体柱影像,与“星际智慧图谱”的光网对比,发现所有文明的发展轨迹都惊人地相似:从观察自然总结规律,到用符号记录智慧,再到掌握时空技术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