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3星际智慧图谱:星河永流续(4 / 7)

号成功接入“星际智慧图谱”。

    黑龙趴在冰面上,耳朵贴着冰层倾听:“里面有动静,像是机械臂在叩击...是‘玄冥号’!它还活着!”王玲立刻启动救援程序,探测器的机械臂缓缓伸出冰面,末端夹着一块刻满纹饰的晶体碎片——正是地外远古探测器的核心部件。

    返回地球后,“星际智慧图谱”自动解码了晶体碎片的数据。原来星盟文明在百万年前就开始在宇宙中布设“火种锚点”,记录文明发展轨迹,而地球的锚点恰好与良渚、三星堆等古文明的诞生地重合。“古人的智慧不是偶然,”张启明盯着屏幕上的演化线,“是锚点能量引导他们发现了宇宙规律。”

    “荧惑”带来了更震撼的消息:星盟决定邀请人类加入“宇宙文明理事会”,但需要提交一份“文明传承报告”,用具体案例证明人类掌握了智慧传承的真谛。王玲立刻组织团队,从火星农业的古法改良,到时空隧道的纹饰解码,再到锚点的加固守护,梳理出人类文明的传承脉络。

    报告提交的那天,“太白”天文台传来星盟的回应:他们将在地球举办“宇宙智慧博览会”,邀请各文明展示传承成果。王玲被推选为人类代表,负责筹备地球展区。她站在实验室里,看着环形屏幕上的光网,突然有了主意:“我们的展区,就叫‘星河农书’。”

    博览会开幕当天,地球展区人头攒动(各类地外智慧形态各异)。正中央的全息投影循环播放着火星稻田的生长影像,旁边陈列着良渚玉琮、三星堆神树的复制品,下方的触控屏里,《齐民要术》《氾胜之书》的古籍条文与现代科技数据实时联动。

    “荧惑”带着其他文明的代表前来参观,看到“星稻”的培育过程,一位通体透明的地外智慧传递信号:“我们曾认为传统技术早已过时,没想到你们用它解决了星际农业难题。”王玲调出图谱中的关联线:“传统不是包袱,是未被充分挖掘的宝藏。就像这些古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