饷”,以军费无着,要求全国范围内每年加收七百三十万两,比崇祯十年增加的“剿饷”多了近三倍,更坑爹的是“剿饷”的征收也没有被停止。
杨嗣昌到死也没有想明白,正是“练饷”这个事情的提出,使得大明处于一个必亡的局面当中,而练饷的增收再也没有取得征收剿饷那个时候的效果。
上面都是事后诸葛亮一般的总结,但是在当时的崇祯皇帝来看,杨嗣昌简直就是天才,当时提议增收剿饷的时候,就几乎把国内的流寇给消灭干净,如今提出了练饷,可以很好地解决眼前面临的难题。
粮饷的问题既然已经解决,缓过气来的崇祯皇帝就开始研究起整人方面上来,因为这次清军入侵,给北直和山东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定要有人出来担责任的。
下面大臣不出面担责任,难道还得“朕”来担责任吗?朕又没有错,错的都是你们那帮尸位素餐的各级官僚。
这是崇祯皇帝的心里话,于是在他的授意之下,各种的处理意见很快就被汇总,首先第一个要处理的人物就是内阁首辅刘宇亮,罪名是恇怯不知兵,前后不一致,有欺君之嫌,主张严惩。只是崇祯皇帝心里清楚,刘宇亮所有的行为都是受到自己的指示去做的,而刘宇亮有个非常好的态度,没有做过多的辩解,这让崇祯的内心感到满意,或许是自尊心作怪,否决了臣僚将刘宇亮下狱杀头的建议,而是只是罢免了刘宇亮的职务,转而任命另一位大臣薛国观继任为内阁首辅;
其次第二批要处理的“罪臣文官”就是山东巡抚颜继祖、保定巡抚张其平和监军使郑希诏,其中颜继祖的罪名是“失陷封藩”,颜继祖觉得自己非常冤枉,毕竟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兵部的指示来办的,但是崇祯皇帝支持杨嗣昌,杨嗣昌又不愿意来保他,最后颜继祖被判决弃市;张其平的罪名是“履职不勤,纵敌肆虐”,判决结果是弃市;郑希诏可能是因为太嚣张了,被都察院至少一半以上的御史弹劾,他的罪名是“里通外国,失陷大臣”,被判处斩首示众!
只是有关系的高起潜,明明犯了“失陷大臣”“葬送六万大军”“掣肘同僚”、“恇怯惧战”等多项罪名,可是人家打通了各级关系,照样好好地回到了紫禁城,耐心地等待下一次的重用和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