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死伤,至少十余万人在清军的屠刀下丧生。
但是江阴百姓们的抗争也给了清军主要作战的刘良佐部带来了四万余人的伤亡。
此时的江阴人民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城内青壮早已经疲惫至极,精兵强将均已经伤亡殆尽,为了保卫江阴,江阴人民几乎将三十六计都用了一遍。
战到这个时候,清军甚至不敢再与江阴人民进行接触,他们的心中只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尽快攻下江阴城。
而带领江阴城创造了这么伟大创举的人,被后世的人们称为“江阴三公”:
陈明遇、冯厚敦和阎应元。
阎应元负责战术指挥工作,陈明遇负责后勤工作,冯厚敦负责思想政治工作,三公分工明确,指挥有序,让清军吃够了苦头。
到了这个时候,哪怕是坚定如阎应元,巡视了江阴城一遍以后,面对着江阴城三面围着的海量清军,以及江面上密密麻麻的清军水师,他也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
“程壁到底能不能为江阴请来强援?”
天气转好的时候,江对岸的靖江城突然隐隐约约地传来浓烟的感觉,此时北城墙的江阴百姓在内心祈祷:
如果那些人要是能来支援我们,那该多好!
或许正是因为仿佛在冥冥之中听见了江阴百姓的内心呼唤,张鹿安下令以孟大江为主将,率领水师黄玉龙部、尹尚德部、孟大广部和李霞部,载着廖自忠部、刘流部和毕盛仪部,向着清将冯用所部发动了最为猛烈的反攻。
冯用被迅如烈火的明军的攻势给打的苦不堪言,不得不率军退到了江阴岸边,背靠着江南岸边的红衣大炮,阻挡着明军的进攻,暂时稳住了阵线。
可惜的是江阴城上的火炮已经再也无法发出怒吼了,不能对清军水师进行直接的打击了。
因为由于经过两、三个月的战斗,江阴城内的火药耗尽了,连对近在咫尺的北门清军也无法进行打击,清军得以在江阴城北建立了三道紧紧相连的堑壕,将江阴城彻底封死。
江阴城内百姓将情况报告给阎应元,阎应元远远地眺望,看到有援兵在攻击清军,也组织过城内百姓对北门外的清军进行过反攻,但是终因武器的差距,被清军打败,不得不退回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