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陈尔铭还是杨尔铭(3 / 4)

你就叫他陈知县即可。”

孙临说的滔滔不绝,显然对于这个桐城的知县也是非常熟悉。

张鹿安听完以后心中有数,不住的点头。

三人继续有的没的聊的,张鹿安逐渐心里明白,原来两人也是受了各自家主的要求前来迎接的。

桐城的士绅、百姓对于境内出现两支外军第一印象就是感到心中惊恐,毕竟如今的大明官军的军纪实在不怎么样。据说潘可大率领的池州兵就在桐城城郊抢掠过,因此才没有放他们入城。

潘可大远道而来,就是为了救援桐城,却被桐城知县要求远离县城,转而扎营在二十里外的挂车河西岸,也难怪潘可大的心中会很憋屈。

张鹿安又随着方以智和孙临继续往前走,终于来到了桐城县衙所在地。

桐城县衙位于桐城的中心靠近西北方向,县衙的正前方是一个高大的照壁,照壁上绘制有桐城的山川地形图。

照壁的后面是宣化坊,一个高大的牌坊,两边各有一个石制瑞兽坐着。

宣化坊的东侧是申明亭,西侧是旌善亭,分别处理民间纠纷和简单的诉讼等事宜。

宣化坊的后方约十八步,就是县衙大门,大门的西侧有个木架,木架上有一个“鸣冤鼓”,显得非常破旧。

县衙大门口站立着四名衙役,孙临都认识,简单说了两句,就带着张鹿安等人入内。

张鹿安等人进入大门以后,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的东侧布局着寅宾馆,为来宾居住之用;

寅宾馆的后方是衙神庙和土地祠,再后方就是县衙三班:快班、皂班和壮班的办公地点。

甬道的西侧布局着膳馆,就是整个县衙的食堂;膳馆的后面是监狱和狱神庙。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仪门,仪门比较高大,兼具了防守和美观功能,进了仪门以后,正对面就是一个戒石坊,上面刻着“民脂民膏,尔俸尔禄,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大明太祖洪武爷颁布的十六字官吏戒言。

此处就有了一定的言语声音,到处都有走来走去、面色匆匆的基层吏员。东边是吏、户、礼三房,三房之后是典吏衙门;

西边是兵、刑、工三房,三房之后是吏舍;

孙临带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