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的兵户,王四喜的爹是在抚标服役的正兵,按兵部规矩其子王四喜就是这家兵户的“余丁”,所以王四喜爹不幸染病去世后,就让王四喜顶了他爹位置。
兵户、余丁?
赵安听着怎么有点像明朝的卫所军户制。
实际上,清朝绿营因为是前明军队投降改编原因,所以完全继承了前明卫所军户制。
兵员主要依靠世业兵制,就是凡绿营招募的士兵一旦入伍,其身份就成为一种世袭职业。该士兵的姓名、籍贯以及家庭成员都会被登记在兵部的名册上。其家庭即被视为兵户,家庭中的其他男性后代则被称为“余丁”,也就是绿营预备队。
如果当兵的父兄去世,那么就由这个家庭中的余丁顶替父兄当兵,不敢说跟前明卫所制一模一样,也几乎是如出一辙。
作为预备子弟兵的“余丁”平时可以享受一份非常微薄的“养育饷”,约为正兵饷银的三分之一,名义上是用于兵户家庭维持生活,实则是一种绑定手段。
因为余丁需要随营参加训练,承担一些杂役,出征时甚至还会被征召充为辅兵使用,那么给些补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只有在兵户本家无合格余丁的情况下,才会从其他兵户的余丁中选拔。如果连其他兵户的余丁也没有合适人选,则会从民间壮丁中招募。
这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保证了绿营兵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也使得军队内部形成了复杂的宗族和同乡关系网络。
也因为这个世袭制度,导致现在的绿营普遍有老弱充数情况。
一些兵户为了让孩子提前吃饷,便让没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