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思。
照他的说法有两层因素,一就是赵家底子不太好,为了供儿子有禄念书花了不少钱,就指着有禄能考中功名帮衬家里,没想儿子命中无福早早病死,这一死不仅让赵家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也让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从给儿子办丧都要借高利贷就能看出赵家是如何的困难。
“下官问过地方,说赵家只有几亩薄田,此外就靠老人编织竹篓、草席卖些钱,家里实在穷的很,说是家徒四壁也差不多,就这情况很难养活媳妇和孙女。”
说到这,宋教谕有些同情的叹了口气,他也是苦出身,当年家里为了支撑他读书考科举能卖的都卖了。
好在老天爷给路走,三十五岁考中举人得授甘泉教谕,算是出人头地了。
接着又说了自己另一个猜测,就是赵家二老可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这年头于穷人家而言不管是女儿还是孙女都是赔钱货,江浙这一带还好些,南方的福建、广东生了女孩直接溺死,好多地方甚至存在无女村,衙门是屡禁不绝。
概风气如此,很难改变。
江浙这边虽不致于大量溺死女婴,农村地区对女孩也多是不重视的。
加之儿子不在了,儿媳又年轻,估计迟早是要跟人跑(改嫁),所以与其白养娘儿俩不如“打包”发送走。
少两个人吃饭,日子也能好过些。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县尊大人有所感触,却说了另一个不同于宋教谕的见